本地水墨力量 兩路匯流成大川
2024-11-06 00:00
香港水墨不斷創新突破,前人奠定基礎功不可沒,惟一眾藝術家逐漸老去,亦未見有專書記錄近代的水墨藝術發展史,文化恐悄然流逝。面對內地新水墨實力強、潛力大的挑戰,有藝術家認為,水墨閱讀門檻高,要普及必須從小教育,亦要集中藝壇力量,多設主題式展覽。國家「十四五」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水墨定能作出貢獻,有畫家盼望,港府加以重視水墨,讓此立於傳統、融合西方而演變的本地藝術語言,得以保留承傳。
香港水墨的種子自上世紀50年代萌芽,一眾藝術家承先啟後,使本地藝壇發展得有聲有色,百花齊放。藝術家陳成球指,本地藝術範疇眾多,水墨正是一面代表香港的旗幟。他指,香港水墨影響中國畫潮流,並在國際間展示,足證其獨特之處。
香港現代水墨畫會會長楊國芬認為,香港水墨如出一轍,若然官方了解並珍而重之,整理好各方資料和文件,這種香港文化絕對能夠永遠寫在文化藝術市場,甚至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中名留青史。然而,她直言,香港沒有專家研究本地水墨發展,有記載的書籍和網站屈指可數,而一眾1980年代知名的本地水墨泰斗已兩鬢斑白,「他們所保留的珍貴作品和資料文獻,甚或曾經參展的資料、海報和相片,或即將就此消失。」她也說,藝術評論甚少涉獵香港水墨,某程度上窒礙發展。
本港水墨發展放緩,但全國水墨藝術發展從未停步。她提到,中國新水墨在1980年代鼎盛,時至今天,內地藝術家的藝術觀念更是帶領潮流,舉例內地藝術家王天德以香燙勾勒出群山和積雪等意象、張羽摒棄畫筆改用「指印」創作,又如徐冰,其作品《背後的故事》以燈箱呈現山水,以麻繩、樹葉和枯枝構建倒影,「內地新水墨實力強、潛力大,對本地水墨界既是挑戰,亦是危機。」她指,香港藝壇若然繼續分開「新水墨」和「現代水墨」兩條路,對本地水墨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製造機會沉浸中國藝術
香港水墨要繼續穩步向前,需要更多人認識及參與這門藝術。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藝術家周晉認為,各方面都需要「再多做一點」。他提到,本地教育過去以西方為主,「需要給他們更多機會了解水墨,有更多關於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視覺經驗。」他亦說,目前香港沒有藝術的專門大學,而據他觀察,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才開始學習書畫,「說明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可能沒有這方面的老師,或者老師在美術課程不太側重這一塊。」
千禧後水墨畫家魏舍椏是其中一例,她指,自己的中國畫生涯始於大學時期,回想高中修讀視覺藝術科時,課程一直側重西畫,未有令人全面浸潤在中國藝術當中。她認為,不少人對水墨感興趣,卻未能進階學習,「可否為有興趣的人提供深入的講座,讓他們有討論、欣賞和體驗的機會?」
周晉坦言,本港過去教授中國藝術的老師和課程偏少,中大近年開辦相關碩士課程,獲不少中小學教師報讀,「希望這些教師有經驗之後,再幫助年輕學生。」他強調,教育資源值得投入更多,「更廣泛地讓年輕人熟悉傳統文化,他們對水墨的興趣會多一點。要潛移默化有難度,需要長期一步一步地做。」
閱讀門檻高 常設展邊睇邊學
普及化需要從小教育,惟不少人認為傳統國畫的閱讀門檻高,新水墨抽象難明。魏舍椏說,水墨畫跟中國哲學一樣,講求「意在言外」,觀眾或要對中國文化和思想有一定認知,才會明白。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水墨畫家邱榮豐舉例,不懂水墨的人欣賞齊白石的作品,會覺得像小孩畫作,但懂得看的人,就會知道其功力深厚,「水墨是一門很慢的藝術,觀眾亦要懂得很多知識,提升個人修養。」
邱直言,審美需要培育,卻亦難以教育,難在解釋和說明。他舉例,普遍人認為字體秀麗就是懂得書法,惟作為藝術家,寫靚字只是「技術好」,跟藝術無關。他說,過去一直引導學生放遠目光,不要單純瀏覽網上資源,但香港水墨藝術家數目少,更多是業餘畫家,「當業餘多於專業,他們又不斷宣傳和辦展覽,市民誤以為那些才是好作品,審美觀也因而改變。」
藝術家何紀嵐指,去圖書館做資料搜集以外,前往不同展覽看畫、請教不同的人,才能學得更多。他建議,市民可以去拍賣展欣賞大師級作品,「比較過就知道哪些是好,慢慢會看得出分別。」其父何百里亦指,觀眾欣賞水墨畫並非單從視覺,而是要對藝術家有一點認識,「香港應該要有『傳奇』的常設展覽,介紹由香港開埠以來的藝術家,仿古派、嶺南畫派,水墨運動到現在,可以定期換畫,但當中的精神、香港脈絡,要交代得好,讓市民和旅客都看到香港藝術的演變。」
國家「十四五」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水墨定能作出貢獻。不過,藝術家黃孝逵不諱言,香港仍以西方文化為主流,從水墨藝術家的角度而言,感覺受到「歧視」,又指要達至中外交流,本身需要計劃,「應該拿出東方學到的東西,而非西方的,不然就不是真正的交流,只是內部循環而已。」
本地評選展覽有助發展推廣
他指出,扶持水墨發展不光是提供些資助,更重要有具體的行動,包括引導性的工作。他提到,香港應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本地畫家評選的展覽,「內地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展覽,每年辦一次評出名次,評委一般是有些成就的評論家或者藝術家,眼光較高,評出來的作品有表率作用。這種無形中的教育推廣,我認為很重要。」他盼望,港府加以重視水墨,讓此本地獨有的藝術語言,得以保留承傳。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