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界雙星李政道楊振寧 疑因論文署名領獎順序決裂
2024-08-06 00:00李政道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獎,曾是最親密的研究夥伴,最終分道揚鑣,成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曾為李政道助手12年,他2010年發表的《李政道傳》披露二人因為論文署名及領獎順序而不和,但楊振寧反駁書中一些說法。
李政道與楊振寧1946年在美國認識,那時楊已是芝加哥大學助教。博士畢業後,1950年,李政道轉到伯克利加州大學擔任助教。已轉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的楊振寧,邀請李政道也到普林斯頓。
《李政道傳》:楊提出按年齡領獎
1952年,李楊發表了兩篇著名論文,第一篇《凝聚理論》署名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氣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據《李政道傳》稱,兩人因此發生了第一場糾紛。按慣例,論文合作者的署名應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順序排列,即「李政道和楊振寧」,但是楊振寧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大4歲。李勉強同意,但此事給二人帶來裂隙。
從1956年到1962年,李楊共同寫了32篇論文,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成果,就在此時期產生。外界普遍認為李楊之爭的關鍵是,誰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恆」的思想,誰的貢獻最大。據《李政道傳》所寫,這一發現是由李政道先有思想突破的。
書中又稱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把物理學獎授予李楊,在通知及所有媒體的報道中,兩個名字的次序都與獲獎論文的署名一樣,李政道在先,楊振寧在後,但授獎時,楊振寧提出希望能按年齡順序在李政道之前領獎,李政道勉強同意,心感不快。
讓兩人真正走向分裂是1962年美國《紐約客》雜誌刊文記述李楊合作發現「宇稱不守恆」的故事。據《李政道傳》稱,楊振寧對文章提出許多意見,包括希望名字寫在李政道之前。李政道感到失望,決定今後不再與楊合作。2010年,楊振寧撰文指《李政道傳》的內容「或則沒有包括全部事實,或則根本錯誤,很容易造成歪曲、偏頗的印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