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勝細數25年風浪 堅信香港經得起挑戰

2022-06-27 00:00

王冬勝表示「從過去得出一大啟示,每一次風暴之後,香港都係變得更強大」。
王冬勝表示「從過去得出一大啟示,每一次風暴之後,香港都係變得更強大」。

(星島日報報道)縱橫銀行業超過40年、歷盡當中風風雨的滙豐銀行非執行主席王冬勝坦言,香港回歸四分一世紀,在近幾年卻接連同時發生社會不穩、疫情及地緣政治的問題,所帶來的挑戰相比此前各風波更大。不過,歷史證明每次風暴過後,香港都會變得更強大,堅信今次亦然,但認為香港必須發展新經濟產業,以吸引國際人才;並要盡快解決通關問題,以保留人才。
自1980年入行並成為一代銀行家的王冬勝接受本報訪問時謙稱,「自己好夠運,自1980年入行至今四十餘年,適逢國家開放,見證着這對香港帶來的正面影響和機會」。回望過去,他盡數所經歷大大小小的風波大概有11個,由1981年按揭利率升上21、22厘開始數起,其中香港回歸25年期間,先後出現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沙士、雷曼爆煲、歐債危機,及至最近幾年發生香港社會不穩定、地緣政治及疫情問題。

他說,「此前的風波都是一件、一件發生,但臨尾這幾年,社會不穩、疫情、地緣政治全部一齊出現,所以可謂很大的起跌,但從過去得出一大啟示,就是每一次風暴之後,香港都係變得更強大」。事實可見,從本港銀行業資產規模、本港資產管理規模、港股市值等均較當年大增,足證香港的韌力,可經得起風浪。
有國家作為強大後盾

雖然香港所面對來自疫情和地緣政治的風波尚未完結,但他依然堅信香港同樣會在風波過後變得更強大,事關香港有國家作為後盾,且可受惠亞太區的中產崛起及區內貿易的龐大潛力。據滙豐預期,至2030年全球三分二的中產人士,將來自亞太區。

在現今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下,對於中港關係愈密切會否反令香港有潛在風險,他只回應說,中西方角力料將持續,但深信每一個地方,所謂政治「最緊要就是每一個市民、每一個家庭有冇飯食」,如市民溫飽成問題,任何國家都難以支撐下去。他續說,地緣政治對香港定有影響,但認為香港長遠的發展仍是正面,就正如中國,雖有地緣政治的壓力,但去年的貿易量卻創新高。

談及香港銀行業面對最大挑戰,王冬勝謂,銀行業最重要是跟上潮流。解決人才不足方面,他舉例說,很多客戶反映都不懂如何轉型達致碳中和,即代表是一個知識機會,惟全球都在搶綠色金融人才,本港銀行亦缺這類人才。因此,香港就必須要創造新經濟產業,例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綠色金融等等,方可吸納世界各地的人才,同時其他配套也要齊備。此外,由於銀行沒可能有齊所有不同類型的人才,故需與其他公司合作去服務客戶,如夥拍顧問公司教導企業客戶綠色轉型。他又認為,香港應設立碳信用交易(carbon credit trading)平台,以助創造新經濟產業。當新經濟產業規模夠大,學生見到出路便會選修有關科目,繼而可增加人才供應。與此同時,香港應與大灣區一起發展,香港可從事研究的工作,大灣區則集中將研究成果變成商業化。
爭取通關保競爭力

保留人才是他認為眼前先要解決問題,而通關是很重要。他說,與新加坡相比,當地已放寬入境隔離限制,「如果香港這方面未能予人方便,香港在競爭上就輸了」。較早前香港嚴格的入境隔離措施已令不少人才離開香港,故「香港現時一定要追番上,要想辦法盡量將通關恢復方便」。

至於銀行業未來發展,他料,銀行業數碼發展會將更多日常流程透過數碼形式進行優化,令服務變得更方便,但不論怎樣數碼化,分行一定都會存在,但定義可能不同,屆時分行或主要為一般客戶介紹現時無法接觸的超高端客產品,如私募基金,又或介紹全新的產品。

而暫時來說,客戶始終見到實體分行對銀行會比較安心。他又認為,金融科技的應用不會削弱銀行中介角色,因中介人角色很重要,是代表信任,這是一種悠久的文化。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