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港大發現最大痕迹化石 料2.6億年前古生物留痕

2022-05-12 00:00

陳龍生(左)手持的菊石化石,與龍德駿手持的痕迹化石,均為在港發現迄今最大的同類化石,推斷分別屬於侏羅紀及二疊紀時期。
陳龍生(左)手持的菊石化石,與龍德駿手持的痕迹化石,均為在港發現迄今最大的同類化石,推斷分別屬於侏羅紀及二疊紀時期。

早在史前時期,香港已有生物活動,更留下不少痕迹。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在大埔發現本港歷來最大的痕迹化石,上有推斷是二億六千萬年前生物的「留痕」;西貢則發現侏羅紀時代的菊石化石,同是歷來發現最大的同類化石,兩者將於科學館及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展出。對於本港日後會否找到恐龍化石,學者不排除可能性,但強調機會不大。

記者 蔡健行


港大的研究團隊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許可,去年起在本港境內多處收集化石樣本,在大埔對開海域的島嶼,發現本港歷來最大的痕迹化石。化石長約三十四厘米、闊二十一厘米,布滿生物足迹和挖掘隧道般的鑽迹,相信是二疊紀晚期,即約二億六千萬年前的生物留下。

龍德駿指,今次發掘的大型菊石化石,推算原本長達三十至三十五厘米。盧江球攝
龍德駿指,今次發掘的大型菊石化石,推算原本長達三十至三十五厘米。盧江球攝


為地質研究提供新證據


到底化石是哪種生物「留痕」,地球科學系名譽研究員龍德駿稱,目前難以確定,「很多不同類型的生物,例如海膽、節肢動物或軟體動物在泥上爬過,都會留下相同的足迹」;至於隧道的鑽迹,團隊相信由蠕蟲留下。


以往島上亦曾發掘陸上植物的化石,地質學家判斷島嶼屬於陸相地層,但今次發現為判定島嶼地質,提供新證據。地球科學系榮譽教授陳龍生指,蠕蟲須在海底鑽挖泥土,吸收泥土內的細菌作為食物,故今次發現痕迹化石,或能佐證島嶼在二疊紀晚期屬淺海或潮間帶。


至於在西貢北部海岸發掘到,長十九厘米的局部菊石化石,推斷是約一億九千萬年前,即侏羅紀早期活動,是本港歷來發現最大的菊石化石。龍德駿指,以往本港境內發現的同類化石,普遍僅手掌般大,今次是首次發現大型菊石化石,而研究人員推算菊石原本更長約三十至三十五厘米。

痕迹化石上布滿生物的足迹(紅色標示),以及相信是蠕蟲挖掘隧道的鑽迹(藍色標示)。 龍德駿繪圖
痕迹化石上布滿生物的足迹(紅色標示),以及相信是蠕蟲挖掘隧道的鑽迹(藍色標示)。 龍德駿繪圖


菊石化石被發現時,部分已暴露在岩石表面。龍德駿稱,保存狀況不太好,「包着化石的泥岩有部分已風化,而化石更碎開多塊、四分五裂」,研究人員因此花近兩周修復及清理。陳龍生補充,要發掘完整的化石並非易事,「地層多年來發生不同變化,例如岩石的擠壓、風化,要找到完整化石很困難。」龍德駿提醒公眾,挖掘化石須得政府部門批准,切勿自行挖掘。

本港出土的侏羅紀年代化石,多屬海洋生物,是否代表本港無機會出土恐龍化石?陳龍生不排除可能,「雖然機會不大,但也不是沒有機會。」他解釋,內地考察團隊曾在深圳出土恐龍蛋化石,相關岩層在港亦存在,但強調侏羅紀時期的香港,以海洋環境為主,相信出土恐龍化石的機會不大。


恐龍化石出土機會微


今次發掘的痕迹化石及菊石化石,日後分別在科學館新設的古生物廊,以及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展出。身兼科學館博物館專家顧問的陳龍生透露,古生物廊有望今年底開幕,又指以往出土化石多被運往國外或內地研究,未嘗在港展出,今次地質考察發掘的化石在港展出,彌足珍貴。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應指,科學館古生物廊仍籌備中,預料年底開幕,將適時公布詳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