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致力發展 提升競爭力

2022-05-10 00:00

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二○二二年第一季的GDP預先估計數字,按年下跌百分之四,遠差過市場預期的跌百分之一點三,終止連續四季按年增長走勢,主要因為內部及對外需求表現疲弱所致。經季節調整後,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季實質下跌百分之二點九。同時,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二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五,逾十五點七萬人失業。隨着本地疫情逐漸減退,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加上政府各項支援措施,本港經濟得以稍微復甦,但仍遠遠不夠,香港的發展逼在眉睫。穩健向前行,提升競爭力,是現在香港經濟的出路。
疫情凸顯經濟結構脆弱性

當前國際形勢多變,競爭激烈,香港的發展問題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兩年的困境已經說明,香港單靠本地市場,難以保持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香港產業結構單一,支柱產業進退兩難,競爭力受到制約,疫下已經凸顯了香港經濟結構的脆弱性。若繼續坐困圍城,一味依賴過去累積的成果,難免「坐吃山空」。故此,香港必須發展新的增長點,尤其要藉助國家的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提升整體競爭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找到穩定的新動力。在「愛國者治港」落實後,香港由亂轉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成為香港社會各界亟需凝聚的重要共識,而從凝聚共識到付諸實施,則需要強而有力的政策執行力作為保障。

第六屆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深諳此道,在早前宣布的政綱中,其中一個章節專門談如何提升競爭力,一系列包容、開放的舉措,足見他對香港發展所處形勢的精準判斷。當中,創新科技佔據重要篇幅,李家超強調香港要發展成創科中心,帶動經濟轉型,並表示「無創科、無未來」。事實上,在創科領域上,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和優勢非常突出。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健全的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製造的能力。香港能匯聚內地以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一方面將國際創科企業「引進來」,另一方面幫助內地創科企業「走出去」,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全球已進入資訊科技及網際網絡年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創新科技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愈來愈重要,是未來環球經濟重要的推動引擎,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若能好好發展利用,緊抓大灣區機遇,香港既能提升自身競爭力,亦能夠推動香港經濟轉型,雙贏。
「文化之都」激活發展機遇

此外,這部分政綱中,還有非常吸睛的一點,李家超提出要塑造香港成為「文化之都」,目標是大灣區和內地有任何展覽、文藝表演首選香港,深得社會各界認同。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就已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對香港過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香港是世界矚目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高地,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香港始終浸潤着中華文化的滋養,使得香港發展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視窗。未來,香港文化遊可沿着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充分依託香港繁榮的時尚文化產業,廣泛開發文藝表演、體育賽事和會議展覽等多樣性、參與性的文化休閒旅遊產品;另一方面是深度挖掘香港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人文資源,利用其中西結合、兩文三語的優勢特點,設計開發多種形式的文化體驗旅遊產品。「文化之都」建設是激活香港發展的機遇,只要利用好,勢必會將香港的經濟提升到全新的台階。

面對激烈競爭和經濟困境,香港必須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態度,善用優勢、增創優勢,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勤練「內功」提升整體競爭力。期待新任行政長官可以帶領管治團隊真正落實政綱,攜手全港市民和社會各界,上下一心,引領香港更好發展的黃金新時代。
張學修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港區省級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