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吸取疫情教訓 提升管治效能(之二)

2022-04-12 00:00

筆者在上期專欄嘗試從五個方面,分析特區政府應對新冠疫情時凸顯的管治短板,包括應變能力欠佳、有權不用及有責不負、缺乏大局思維、預視能力不足,以及動員能力有限,今集再談談其他幾個方面的觀察。
智慧城市建設遲緩:一個「安心出行」程式,揭示許多香港市民原來仍未擁有或懂得使用智能手機,增加追查感染源頭及追蹤密切接觸者的難度。作為抗疫紓困及重振經濟措施的電子消費券推出,顯露原來香港許多商鋪還未應用電子支付系統,比起內地城市不知落後了多少年,增加商戶與消費者因接觸而感染病毒的風險。
官員科技盲 空談電子政府
再者,不僅是部分長者及基層市民存在數碼鴻溝,原來不少政府部門、高層官員也疑似「科技盲」。部分公務員因缺乏軟硬件配套及相關指引和訓練,加上不同部門的電腦系統及資訊往往未能互聯互通,導致「在家工作」變成「暫停工作」,影響許多在疫情期間最有逼切需要的公共服務。安心出行、健康碼、疫苗護照等推出慢、應用急、功能少、漏洞多,沒有善用大數據來加強防疫及提升施政成效,「電子政府」淪為空談。 
文宣能力薄弱:甚麼是「動態清零」、接種疫苗的好處勝於風險、各類防疫措施的準則和必要性等,政府往往有理說不清,更甚是講多錯多,惹人反感。不同醫學專家亦有不同說法,令市民混淆不清,迷失方向。
港台最近少了為政府「倒米」或唱反調,但仍然未有能有效扮演政府宣傳機器的角色。新聞處處長及新聞統籌專員在此關鍵時刻竟是雙雙懸空,令人質疑有關職位的存在價值!要由特首披甲上陣日日會見記者,如此安排效益成疑。立法打擊假新聞、假訊息至今只聞樓梯響,連闢謠都乏力,更何況是推廣正面訊息呢?
應對「雙老化」無方:許多大廈出現垂直或橫向傳播,原因之一是樓宇老化及劏房林立,失修、僭建、渠管亂駁問題嚴重。數以千計長者染疫死亡,除了因為接種率偏低,預防性及基層醫療不足,安老院舍環境擠逼兼照顧員人手短缺等也是重要原因。人口與樓宇雙老化問題路人皆見,但政府多年來都未有積極正視,未有採取措施緩解或提出根本解決辦法,到問題爆煲時顯得束手無策。
偏西輕中 醫療系統「雙失衡」
醫療系統「雙失衡」:香港的公私營醫療體系長期失衡,出現人手及資源錯配。一旦公立醫院因疫情大爆發而「冧檔」,私營醫院及私家醫護縱使想幫手也缺乏設施和經驗,或是基於其他原因而拒絕施援。特區政府沒有「強力出手」,最後又要中央幫忙「出口」,呼籲私院同心抗疫。
另一失衡是一直偏重,甚至獨尊西醫。口講要加快香港的中醫藥發展,但實際上仍視中醫為次一等、只具輔助用途的另類醫學,部分新冠患者因而得不到最適切和全面的治療。二十年前提出要建設「中藥港」,但二十年過後連首所中醫醫院都未建成。
有業界人士形容,已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企業形同「壓力測試」,對個人有如全面的身心體檢,筆者認為對政府應兩者皆是,有助找出香港的種種管治缺失和系統性問題。適逢特首選舉開始接受提名,寄望來屆特首及其管治團隊,能夠吸取今次疫情的慘痛教訓,在上任後針對現存短板,切實採取行動提升特區的管治效能,造福社群。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