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私銀另類投資 港區首季銷售三倍

2022-04-11 00:00

花旗私人銀行香港市場主管葉志豪,有信心今年港區私銀業務收入更勝去年。
花旗私人銀行香港市場主管葉志豪,有信心今年港區私銀業務收入更勝去年。

(星島日報報道)今年首季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兼俄烏又交戰,但花旗私人銀行香港市場主管葉志豪表示,上述事件無阻私銀客戶尋求另類投資機會,並帶動該行私銀港區首季包括私募基金(PE)及對沖基金在內的另類投資銷售按年飆升3倍;季內外匯投資收入亦升19%。他有信心今年港區私銀業務收入更勝去年;又指繼去年增聘過百名私銀專才後,今年會再聘至少過百名專才。
儘管過去2年多充滿不確定性,既有一波接一波的新疫情出現,亦有地緣政治風險升溫,惟葉志豪稱,花旗私銀香港市場近幾年生意不俗,去年收入超出目標水平,期內的投資基金淨銷售按年大增7倍。前年及去年的客戶人數增長也十分理想。
首季外匯收入增19%

面對首季更為嚴峻的第五波疫情及俄烏戰事,他指,有關影響主要在於私銀客戶對投資產品的取態,季內客戶對PE、對沖基金及外匯投資的反應雀躍。首季該行港區私銀另類投資銷售按年大升3倍,外匯收入升19%。他解釋,私銀客戶轉為偏好PE,因在目前市況欠佳時,這類投資有更大的議價空間;至於對沖基金則可配合客戶在上落市時的投資策略。

他續指,其實3月之後,已見客戶的投資熱衷度顯著回升,因自美國3月啟動首次加息後,市場已逐漸消化對美國加息的憂慮,且港股估值便宜,客戶也想趁機吸納。除PE、對沖基金及港股外,客戶亦有留意在加息預期下具浮息收息元素的債券投資。

展望全年,他有信心今年花旗私銀港區的客戶人數及收入增長均勝去年,因隨首季美國加息等令人憂慮的事情已發生,未來季度的市場環境正好迎合客戶作長投資部署。

花旗私銀在港聚焦三類目標客戶,葉志豪稱,該行除主力吸納本地客和大灣區客外,亦會致力吸納國際客戶。他坦言在未通關情況下,「雖對(私銀)生意影響不大,但就影響與客戶建立關係」,因欠缺了與客戶親身見面的機會,惟私銀卻是講求與客戶接觸的銀行服務。
今年擬聘過百員工

花旗為支持財富管理客戶增長,去年定下五年計畫,期內在港增聘逾1000名專業人員,當中包括逾550名新客戶經理和私人銀行家。他指,去年花旗私銀在港增聘了超過100個專才,今年將再聘至少逾100個,首季招聘進度理想並好過原先計畫,故有信心今年新增的專才人數可以達標。

就私銀客有否因應近年香港形勢有變而將資金調往新加坡,他說:「我們無aware(察覺)呢個問題」,反而據他所認識的客戶,包括中港客戶,均認為香港是最方便的地方。他又指,該行具備香港及大中華市場經驗和脈搏的私銀專才,也無出現離港轉往新加坡的趨勢,他們甚至認為香港是最方便服務客戶的地方。

問及內房債爆煲有否累及私銀客戶損手,他說,花旗私銀提供組合管理服務,從不會因為一個板塊收益吸引而集中投資,總括來說,未見很多客戶因內房債調整而對其投資造成影響。就客戶最新對投資內房債的意欲,他只稱,該行主要助客作長期投資部署,而非投機博短反彈。

從事私人銀行工作多年的花旗私人銀行香港市場主管葉志豪表示,隨時代的轉變,今時今日私銀客戶的要求已跟以往大有不同,需有數碼服務輔助的同時,亦要有更多專才提供意見,不再是一個銀行家已可滿足其需要,所以現在與私銀客戶開會,銀行可能要出動一隊人來服務他們。

於1999年加盟花旗私人銀行的葉志豪,曾有幾年離開花旗外闖,直至2005年重投花旗至今,期間從事香港的私銀工作,近4年擔任主管。私銀是服務超高端客戶的一門生意,以花旗為例,單是開戶要求便要500萬美元,即約4000萬港元,且服務或橫跨客戶幾代人。

葉志豪在訪談中細說了私銀世界一些微妙的變化,指初入行時私銀似是高度秘密的銀行服務,「客戶未必鍾意別人知道自己有私銀戶口,只想一對一與銀行家二人磋商作投資」。以前在沒有互聯網的世界,客戶還需靠銀行更快獲取資訊作投資參考,但現今已是互聯網世界,資訊隨手可得,故有別以往,今天的客已非要求一個銀行家來照顧其所有財富管理需要,而是需要銀行有不同的專才配搭來提供服務。
投入各類專才助財管

他說,花旗對私銀客戶投入的資源很多,「講緊一個客人,我試過去一個會,可以有六、七個專才一齊去,包括銀行家;外匯、股票、債券專才;投資組合經理,甚至借貸專才都會出席」,與以前一對一的見客模式完全不同。

他續說,私銀客戶對投資產品需求亦有變,除基本產品外,也尋求另類投資。為滿足客戶需要,花旗在港設有一個投資管理團隊,專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投資組合管理服務,不時主動給予客戶一些新的投資選擇作考慮。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