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倡土地發展程序「拆牆鬆綁」 政府宜訂指標評成效

2022-04-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為加快土地發展流程,建議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等五條例,精簡與發展相關的法定程序,縮短「生地」變「熟地」的所需時間,以加快建屋供應量。筆者歡迎政府打破既有框架,展現破格性思維,但當局要確保能有效理順跨部門的協調工作,以及考慮訂立工作績效指標(KPI),才可在現時房屋問題水深火熱時,真正做到增加土地供應,同時能平衡現有產業的發展。
縮短變「熟地」時間

政府今次在土地發展程序上「拆牆鬆綁」,當中發展局提出多項建議,包括考慮縮短城規會制訂法定圖則所需時間,由十七個月壓縮至九個月;限制非土地擁有人主動提出改劃申請;授權政府可在未撥款下開始收地,以及未完成規劃可啟動填海工程等。

當局指出提出修例的初心,源於現時土地發展規劃緩慢,事實上,一幅「生地」要變成「熟地」,即由綠化地變成經平整後可用作建屋的土地,動輒需時超過十年,加上興建房屋另需約五年,以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屬於○○年後發展的新市鎮,該區由前期工程至真正落成,需要足足十七年之久。以上情況亦間接導致近年市民輪候公屋時間屢創新高,以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例,最新數字已高達五點九年,創下一九九九年以來的新高。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日前在立法會回應筆者提問時表示,預料在修例後可加快土地發展程序約兩年至兩年半,加上運輸及房屋局在興建房屋時,將陸續使用嶄新的「組裝合成法」,相信將可以大大加快市民「上樓」時間。筆者對此當然表示歡迎,但與此同時,由於政府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等是由不同人士掌舵,再者各部門人事架構複雜,所關注的問題及角度亦有所不同,因此使人詬病的是署方之間在審批土地改劃上的準則不一,以致拖慢了整個土地發展過程。

有見及此,筆者建議政府考慮設立一個高層次的跨部門機構,由政務司司長或發展局局長領軍,專責統籌審批工作,以減省政府內部程序,解決政出多門的情況。

在土地發展程序上,筆者並建議政府借鑑私營機構的管理手法,為各部門訂立明確工作績效指標(KPI),例如以規劃署每年改劃土地數目、地政總署每年接納換地申請數量,作為績效指標,配合相應的獎罰機制,以真正在提升造地供應上達至事半功倍。
協助行業升級轉型

另外,筆者認為政府切勿忽略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應該在土地發展的同時,兼顧他們的需要,以及不同行業的發展。有不少正在新界從事漁農業及在棕地上營運物流運輸業的朋友向筆者反映,他們並非希望政府只向他們提供收地或換地的賠償,而是讓他們可以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持續發展。

以本地漁農業為例,他們一直希望政府可以資助業界應用新技術,例如水耕生產技術、智慧農場管理等,進一步推動業界現代化及提升競爭力,以協助他們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總括而言,政府今次提出修例可見是改變了既有思維,希望以靈活變通手法增加土地供應來建屋,解決市民住屋問題。筆者期望政府能同時做好細節上的配合,以及平衡各方意見,與持份者保持充分溝通,才能真正加快土地供應,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深層次問題,令市民安居樂業。
李鎮強
自由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