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健委專家組長促港擴大核酸檢測
2022-02-08 00:00(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第五波疫情日趨嚴峻,中國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見圖),近期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建議,香港當務之急是擴大核酸檢測範圍,盡早找出傳染源。同時,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手段,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有效追蹤。梁萬年指,「很多病例的出現來源不清楚,那也就意味着社區有傳播,怎麼來把核酸檢測的工具用上,讓老百姓來配合、來篩一下?不清楚的時候,我們的經驗寧願把它擴大一些,目標就是說再出現病例的時候,都是在我視野當中的人群出現了病例。要追求這個東西。」
梁萬年指出,香港面臨很大挑戰,人口密度大,國際交往頻繁,各種受感染、輸入風險、擴散風險都比一般城市要高。但香港本地病例較少,大部分病例和境外輸入有關聯,「動態清零」對香港仍然適用。要遏制當前疫情蔓延勢頭,最逼切是要採取技術手段,擴大核酸檢測,更快、更全面找到傳染源;要有效追逐追蹤。此外,社區層面防控最為關鍵,要真正把責任落實到每一條街道、每一個門樓,責任感非常重要。
用大數據找密切接觸者
梁萬年對香港疫情提出建議,包括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有風險的地區,精準進行醫療救治,以及精準實施社區防控。他說,要使「動態清零」平衡社會經濟發展、生產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關係,需考慮進行精準的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感染源、傳播路徑、密切接觸者等,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找出密切接觸者,進行精準管控,使其不造成連續性傳播,香港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應有此能力。
現說「躺平」為時過早
梁萬年指出,中國的防控已經證明動態清零是符合實際的,至少現階段是這樣。他認為,「動態清零」對香港仍然是適用的。但是對香港來說,如何讓「動態清零」,能很好地平衡社會經濟發展、生產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關係,這是一個科學的命題,也是一個民生的命題。
梁萬年表示,香港有能力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可以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找出密切接觸者。他又指,如果今後有更有效的藥物出現,讓人類戰勝病毒,將危害減低,就可以和它共存,但現在要說「躺平」是為時過早,從科學上還不能得出結論。梁萬年指,「疫情出現兩年多以來,我們和香港的一些科學家,香港的一些醫務人員也有很多的交流,來互相溝通。因為心連着心,我們本身就是一家人,香港發生的事,我們都會全力以赴去支持的去幫助的。我想內地的老百姓也是很期盼我們能夠早日的和香港能夠來恢復正常的人員和交通的往來,我相信這個離我們不是太遠。」
對於「與病毒共存」說法,梁萬年表示否定,指出奧密克戎的重症率、病死率仍比一般流感高,認為今後若出現有特異性、有效的藥物,戰勝病毒後,才可與病毒共存,現在選擇「躺平」為時過早。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