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超寫實數碼人 元宇宙版的全民造星?

2022-01-31 00:00

每逢農曆新年,均是藝人出席商場、品牌新春活動的旺季,粉絲亦樂於親身捧場支持偶像。惟再度爆發的疫情,叫停原定活動。去年元宇宙(Metaverse)在全球掀起熱潮,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虛擬偶像產業爆發性增長。當真人偶像受疫情等事件影響,而未能舉行實體活動,或因分身乏術難以同時兼顧多項工作,誕生於元宇宙、外型長相幾何亂真的「超寫實數碼人」(MetaHuman),會否是娛樂產業的未來?

自facebook於去年十月宣布將公司改名為Meta,並以發展元宇宙為業務重心,元宇宙概念迅速在全球走紅。元宇宙一詞出自一九九二年科幻小說《雪崩》,在小說中人類通過數碼虛擬分身(Avatar),在一個虛擬三維世界生活,該空間便稱為元宇宙。
虛擬角色跨界合作

元宇宙尚在不斷發展,其特徵和形態亦不斷變化。就目前發展來說,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科技,包括擴張實境、數碼分身(digital twin)、3D渲染、雲計算、AI等,而產生的虛實融合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形成虛、實兩極的新型生活方式,以及綫上、綫下一體的新型社會關係。

元宇宙吸引科技企業加大對虛擬偶像產業的投資,加上人物建模、實時渲染、面部識別、動態捕捉等虛擬技術愈趨成熟,已催生眾多虛擬歌手、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等角色,一些現存的虛擬角色也突破原有圈子,登上更大的舞台,甚至進行跨行業合作。

這些虛擬角色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原創虛擬角色,如二○○七年誕生的日本虛擬歌姬初音未來、內地二○一二年面世的虛擬歌手洛天依、去年在抖音走紅的美妝博主柳夜熙。
擺脫漫畫形象  與真人無異

第二類為品牌訂制虛擬角色,例如本港恒生銀行剛推出自家虛擬KOL角色Hazel,便被設定為一位二十五歲的斜槓族,身兼插畫師和平面模特兒。

第三類為明星、經典遊戲角色的虛擬形象。由科技公司數字王國製作的虛擬已故歌后鄧麗君,已多次現身不同舞台表演。剛過去的二○二二年內地江蘇衞視跨年晚會上,便用上多種技術促成虛擬鄧麗君與當代歌手周深「同台」,跨時空合唱。

受惠於科技進步,近年誕生的虛擬角色更擺脫卡通或漫畫人物般的二次元形象,外型與真人無異,皮膚質感高度還原,被稱為超寫實數碼人。

在海內外,目前有一批超寫實數碼人KOL活躍於各類社交平台之上。例如Instagram上坐擁三百一十二萬粉絲的Lil Miquela,其設定為一位生活在洛杉磯的年輕巴西西班牙混血女性,同時為模特兒和歌手。每當她穿着某一品牌的產品出現,便會刺激該品牌或產品的搜索量急升。至於內地首個超寫實數碼人AYAYI,不但為數碼藝術展覽策展、籌備自家潮流品牌,去年中秋更被聘為天貓超級品牌日的數碼主理人,聯手推出NFT月餅。

有分析認為,超寫實數碼人突破二次元的限制,比傳統虛擬偶像更具真實感、故事感、氛圍感和完整性;他們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亦比真實藝人更高,可貼合各種商業場景。

超寫實數碼人的易於「操作」,某程度也可減少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的風險。畢竟真人偶像可能會作出出軌、犯罪等自毁形象的行為,禍及其合作品牌。對比之下,超寫實數碼人無疑令人安心。

超寫實數碼人高度仿真、人物設定悉隨尊便、不會墮落成「失德藝人」,更可同時現身在多個場合,彷彿一切真人偶像遇到的問題,都不會出現在超寫實數碼人身上。當然,這不代表超寫實數碼人可以取代真人偶像。
各擅勝場  不能取代真人

首先,超寫實數碼人根本無法以「親身體驗」為其代言產品宣傳。例如虛擬偶像翎 Ling為某外國品牌的唇膏直播帶貨,便被網民質疑其根本沒有真正用過該款產品。而翎 Ling被塑造為一個熱愛傳統中國文化的跨次元女孩,也減弱了其為外國品牌宣傳的說服力。

另外,縱然虛擬人物不會有私德問題,但操作其一言一行的團隊,仍然可能製造「公關災難」。日本的知名虛擬主播桐生可可,便因為在直播節目中將台灣歸類為國家,而引發辱華爭議。其後來的引退,也令人聯想到事件與其得罪中國網民有關。

說到底,元宇宙的應用,非旨在取代真人。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共同創造新的價值,才是其吸引之處。放諸造星,超寫實數碼人與現實中的藝人,便有不少合作空間。其具體操作,另文再談。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