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氣候危機近在咫尺 碳中和承諾雷聲大雨點小?

2022-01-28 00:00

第二十六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於去年十二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結束,主席岑浩文最近指出,面對嚴峻的氣候變化,是次會議只是「脆弱的勝利」。事實上,各地政府必須更進取的應對危機。香港政府在COP26舉行前夕,發布《氣候行動藍圖2050》(下稱《藍圖》)訂下碳中和的中期及長期時間表,並將投放二千四百億港元採取相應措施。乍看雄心壯志,但當局至今仍未交代如何分配該筆公帑,倘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仍未具體交代,難免讓人懷疑其應對氣候危機的決心。
發展新能源非朝夕成事

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減排與適應,重要的是分緩急輕重。在減排方面,首重着手減少本港溫室氣體最大排放源——能源的排放量,《藍圖》內提到試驗使用新能源,以增加供應零碳能源,例如氫能,原則上是無可厚非。然而,發展新能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由可再生能源製成「綠氫」的成本,要到二○三○年才會比現時大幅下降,方可與化石燃料製成的「藍氫」競爭。

更甚的是,當局不排除增加核電,並將燒掉可回收資源來發電的焚化爐當作零碳能源,是捨本逐末。當務之急,應優先投放資源在發展已相當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上,除了商業樓宇及住宅節能外,政府建築物亦宜帶頭採取更積極的節能措施,加快達到其所訂下《藍圖》的節能目標。

至於運輸,是本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二○一九年佔全港碳排放的一成八,減少路邊污染物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莫大裨益。政府在《藍圖》中多番強調針對私家車的減排措施,包括二○三五年停止登記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等。不過,的士、巴士、貨車等商用車輛,是路邊主要排放源。二○一八年,商用車佔路面運輸的碳排放約七成,惟《藍圖》主要提出三年內試行氫燃料電池的巴士及重型車輛等,局方須正視推動商用車減排,制定相應的目標及路綫圖。

若說減排是遠水,全面適應及應變極端天氣可謂近火。全球愈見頻繁及強烈的極端天氣,帶來嚴重的人命傷亡之餘,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全球去年共發生數以千宗各式各樣的天災,有英國慈善組織計算當中十個最嚴重的天災事件,包括水災、火災及熱浪等,保險索償金額已高達約一點三萬億港元。香港亦難逃厄運,二○一八年襲港的超強颱風山竹幸未有帶來嚴重傷亡,但根據天文台與保險業聯會的研究估計,山竹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四十六億港元。
極端天氣威力有增無減

未來的極端天氣的威力恐怕有增無減,如何減少其造成的破壞顯得極為重要。香港位處沿海,颱風及風暴潮都很有可能直接影響本港。綠色和平早前估算,假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不變,到本世紀中,類似山竹所引起的風暴潮可能每十年就會出現一次。所以減排的同時,必須增撥資源為可能出現的氣候惡果作好準備。例如增加資源在風暴潮黑點如杏花邨及大澳等加建或加固防洪基建及增加可能受災居民的應變能力等。

或許我們未能一步扭轉氣候危機,但最重要的是善用現有資源,盡力做好紓緩及適應的措施,延後惡果出現的時間,減低傷亡及經濟損失。
伍漢林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