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有話兒

2022-01-21 00:00

政府多年來各項改善空氣污染的措施及跨境合作,的確令香港多種空氣污染物的水平有所下降。猶記起十多年前的夏天夜空,雖是無月無雲,但漫天朦朧,最光亮的牛郎、織女星也只能隱約看見,在吹着由海洋而來的南風的夏季,煙霞尚且如此嚴重,可想而知當時香港的空氣質素是如何惡劣。
健康風險一直揮之不去

雖然香港空氣質素改善了,但不代表空氣污染對市民健康的威脅可完全解除。環保署於一三年末設立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指數)就是建基於健康風險的指標,當指標達到7至10+時,表示市民正身處顯著的健康風險中。從一四年至二一年一般空氣質素監察站(監察站)錄得的指數數據可見,總「高風險時數」(即每小時指數錄得七或以上),一直在一千五百至四千小時之間反覆升跌,顯示過去八年香港巿民面對空氣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揮之不去。就二一年而言,一個或以上的監察站全日最高指數錄得7或上的日數,全年有六十九日,即大約每五天就有一天某地區的指數最高值對市民健康構成高風險。

一些常被認為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包括觀塘、葵涌、荃灣的「高風險時數」佔總「高風險時數」的比例,在以往八年間有下降趨勢。葵涌、荃灣臨近葵涌貨櫃碼頭,而觀塘附近亦有一些海上作業,這趨勢可能與一四、一五及一九年政府實施管制海上船隻燃料含硫量有關。另外,大埔這個被認為較少污染的地區近年躋身五大污染地區,顯然大埔可能有顯著持續增加的排放,當局應立刻手進行研究,探究污染是否源自區內日益頻繁的汽車交通、工業排放,或是其他來源,以及採取行動遏止情況惡化。
新都市規劃未處理空污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指數錄得10+最高級別風險(嚴重)的總時數,由一四年至一九年呈上升趨勢,到一九年達最高的二百七十六小時,但數字在二○及二一年分別大幅跌至七十二及三十七小時,與新冠疫情下內地社區封區、口岸及本地防疫措施實行的時間脗口,相信與本地及跨境運輸、工業活動和能源生產相關的排放減少有關。最顯著是二○年的一月份疫情最初爆發時「高風險時數」是清零,而一月份一向是「高風險時數」的旺季,證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素有直接而迅速的影響。

一四年至二一年的指數平均數據指出,本港西部地區屯門、元朗和東涌是十五個監察站中最差的,原因可能歸咎予該區附近的主要排放源:空運,發電站及主要幹道。但到二一年北區這個在二○年中才設立的監察站排第三。而綜觀近年五個最污染的地區包括:屯門、元朗、東涌、北區、大埔,都是位於本港西面及北面,其中大部分位於二一年《施政報告》公布的北部都會區及北大嶼山,預計可能將有約三百五十萬巿民居住,而政府在規劃這些地區時,未有重視該區預見的空氣污染問題。當新界北由鄉郊發展成城市,加上全球暖化,該處的城市熱島效應必然加劇,使現在已十分棘手的臭氧污染問題更難解決。令人憂心的是,政府在規劃該些地區時,未有提出進取的減污方案,保障市民健康。針對臭氧污染,除了跨境合作減少污染物如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外,還應為新界北降溫,除了保護現存的魚塘、濕地、農田,亦要更着力推行可為市區降溫的藍綠都市規劃,還有擴大植林面積,特別是該區的郊野公園。
鄭睦奇 
綠色力量總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