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解決糧食危機的最佳方案
2021-12-10 00:00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七十九億,根據聯合國估計,到二○五○年世界人口將接近一百億。早前有專家指出,若要應付一百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全球農業產量每年需增長達百分之一七五。可是,在種種不利的因素影響下,尤其是氣候變化,不少低收入國家每年的農業增長率僅有百分之零點九六,遠不及未來全球人口所需,如何穩定糧食供應已成為全球各國必須正視的議題。
為應對糧食供應問題,不少科學家一方面研究如何減慢糧食的消耗速度,另一方面探究更多新糧食的來源,昆蟲便成為近年重點研究的食材類別。
昆蟲被視為可持續發展飲食
一直以來,傳統畜牧業被指為加劇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佔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一成五。相比之下,大多數可食用昆蟲不如牛、豬等牲畜一樣釋放温室氣體甲烷,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少。加上飼養昆蟲用水量少,所需的土地不多。有研究顯示,同是生產一公斤的食肉,飼養蟋蟀僅需一點七公斤的飼料,遠遠低於飼養雞的二點五公斤或牛所需的十公斤,成本效益遠勝傳統畜牧,所以進食昆蟲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飲食模式。
而且,可食用昆蟲的營養價值高,足媲美豬、牛、羊、魚等肉類,當中蛋白質的含量可高達七成,可食用昆蟲更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纖維和礦物質,如粉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蟋蟀有高達七成的蛋白質,還含有鐵、鋅、鈣和胺基酸,有西班牙初創公司便將蟋蟀製成富含蛋白質的烹飪用麵粉,用以生產麵食、零食和餅乾。難怪全球有超過二十億人口視食用昆蟲為餐桌美食。
目前,人類對昆蟲飲食反應兩極,一邊廂接受,認為昆蟲營養豐富,含高蛋白質和礦物質;另一邊廂抗拒,指進食昆蟲有潛藏的食物安全風險。無論大家對食用昆蟲有甚麼看法,昆蟲已成為新興的糧食資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二○一三年發表的《可食用昆蟲》報告,更認定昆蟲是未來食物的重要來源,對環境、人類健康和社會福祉都帶來莫大裨益。
業界對食用昆蟲潛力充滿信心
業界對食用昆蟲的發展潛力更充滿信心,有市場研究預計,到二○三○年,全球食用昆蟲市場預計約值八十億美元,在二○一九年至二○三○年的預測期內複合年增長率逾兩成。不過,要讓昆蟲成為主流食材,如何改變消費者的抗拒心理,還是重大考驗。
今年五月,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歐盟共同發布的《二○二一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去年全球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已達至五年內的最高水平,當中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有至少一點五五億人口陷入危機級別甚至更為嚴重的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按年增加約二千萬人。
新冠疫情下,不少地區因經濟受到嚴重衝擊,令大量人口捱飢抵餓,加劇了全球饑荒問題。聯合國早前預告,世界若不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全球面臨糧食危機的人數將會倍增。
解決全球糧食供應危機可謂刻不容緩,市民大眾除要珍惜食材,還要齊心參與全面性的飲食大改革,希望世界各地能攜手合作,尋求更多解決方案,緩和糧食危機,減少飢餓人口。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