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揭DNA端粒長短 預測糖尿病人腎功能

2021-12-10 00:00

■陳重娥(前排左)、馬青雲(前排右)和研究團隊。
■陳重娥(前排左)、馬青雲(前排右)和研究團隊。

(星島日報報道)中大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科團隊,聯同雪梨大學和西雪梨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一種DNA特性可用於預測糖尿病患者腎功能衰退的情況。研究人員跟進了逾四千名二型糖尿病華人患者的個案長達十四年,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型、詳盡及跟進時間最長。研究詳情已於醫學期刊《Diabetologia》上發表。

中大團隊指,糖尿病,尤其是二型糖尿病,是導致末期腎衰竭的主要原因,這種併發症在亞洲人當中非常普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一直致力尋找有效的生物標記,希望能夠及早找出具較高風險併發末期腎衰竭或腎功能急速衰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並於早期作出干預。

團隊指,是次研究中,分析了逾四千名二型糖尿病患者的DNA數據,這些數據來自一九九五年成立的「香港糖尿病登記資料庫」。研究人員從患者白血球中提取DNA,量度他們於基(即加入研究時)的「白血球端粒相對長度」,並跟進這些個案逾十四年。結果發現五百六十四名在此期間併發末期腎衰竭的患者,他們在基的「白血球端粒相對長度」相比沒有併發末期腎衰竭的患者較短。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學術)馬青雲教授表示,除了傳統的風險因素外,新發現反映DNA端粒長度可作為生物標記,用於識別具有末期腎衰竭和腎功能急速衰退風險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進行個人化和較高強度的治療。早期干預和治療有助減慢糖尿病患者腎衰竭的速度,並可避免情況惡化為末期腎衰竭。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創所主任陳重娥教授指,高質素的數據庫、生物樣本及研究方法,為統計分析提供充足的支持,以證明DNA端粒長度在預測患者出現如腎衰竭等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