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言】香港距離宜居城市有多遠?
2021-11-29 00:00
答案是一百零九平方呎。這段距離,成為一代又一代香港人跨越不到的鴻溝。「住得有尊嚴」是港人積壓已久的期盼。香港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僅為一百六十一平方呎,較新加坡的二百七十平方呎少一百零九平方呎,細三分之二。香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往往和新加坡競爭,但在「宜居」這項最基本的要求上,我們豈敢和新加坡攀比。我們高高舉起的施政目標,已降到低得不能再低的「告別劏房」。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四十八呎。
今年十月,中大亞太研究所的民調顯示,香港的宜居程度評分為五十二點一分,較去年九月有所回升。而英國《經濟學人智庫》今年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香港排名由則由三十八跌至四十九。這些評分升升跌跌,但居住在公屋的三百多萬港人已是心如死水。他們多麼渴望可以住大一點,但看到還有這麼多劏房戶望穿秋水入住公屋,公屋家庭又豈能抗議住得太小?
為免在侷促斗室的壓力下爆煲,港人唯有向「室外發展」。但香港的人均休憩用地只有二十七平方呎,遠低於東京的六十二平方呎、首爾的六十六平方呎、新加坡的八十平方呎。而康文署轄下體育館數目落後本港規劃標準一成四,表演場地被拒率高達八成,難怪香港會入圍「全球最勞累城市」以及「最談不起戀愛城市」。
政府終於在上月公布的《香港2030+》最終報告中,提出要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一至兩成,提升人均休憩用地三至四成。要將這些動人心弦的目標化成實際,「北部都會區」與「明日大嶼願景」均是缺一不可。
這就是為何團結香港基金多年來一直倡議,香港需要的不是見縫插針、東拼西湊的零散地塊,而是宏觀系統、深思熟慮的全盤規劃!
「城市始於求生存,成於求幸福。」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就已經對城市的發展意義展開了探索。宜居城市的核心是人的幸福。因此,「以民為本」增加土地發展,制定一個保育生態、有利生產、宜於生活的規劃,既是所有城市的共同願景,也應該成為治港者一切工作的重要導向。
鄭李錦芬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