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銷售「套路」致審美疲勞

2021-11-0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內地最大規模的線上購物節之一「雙十一」正式拉開帷幕。今年的「雙十一」比過去還要更早一些。早在十月二十日,各大電商平台就通過直播等形式開啟了預售活動。當晚,李佳琦和薇婭兩位頂級帶貨主播分別刷新了各自的銷售紀錄:李佳琦直播間一晚累計交易額達一百零六億元(人民幣,下同),薇婭直播間則達八十二點五二億元。排名第三的雪梨交易額為九點三億元,幾乎為頭兩名的零頭。

在兩位頂級主播刷新數據的過程中,有媒體觀察到,儘管直播間吆喝不斷,生意火爆,但優惠力度卻不如買家想像得大。一名買家表示,她十月二十日在李佳琦直播間購買到的商品,和電商平台官方旗艦店的商品價格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多了幾瓶贈品,並沒有出現「年度最低價」「超低折扣」。「買了個寂寞,純粹是為熱鬧。」她說。

中國消費者協會四日發布六條提示,一些商家「雙十一」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後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並無差別,甚至還可能會是全年最貴。 在生活社交平台「豆瓣」,豆瓣話題「不參與雙十一行動」一度上昇至話題榜第二,截至五日下午已有超過一百一十萬次瀏覽。

除了價格上滿滿的「套路」,複雜繁瑣的「遊戲規則」也在讓消費者們「審美疲勞」。消費者需要在電商平台的APP中,在固定的時間裏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才能贏得更大的優惠;除此之外,還有「好友助力」「關注店鋪」「加入會員」「好評返現」等步驟,才能達到官方估計的「最低價」。

有網友形容,這種購買形式為「鈍刀剁手」,消費者毫無快樂可言,但平台卻樂此不疲。

「買書不如讀書」豆瓣網友「松虛居士」說,「與其花時間在商家設下的消費大餐中浪費時間,不如花一些時間思考,買回來的東西對自己究竟有何幫助?只有正視消費主義帶來的空虛感,才能建立更好的消費習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