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調查:逾半學生現抑鬱表徵 青協倡「求助非弱者」文化

2021-11-03 00:00

徐小曼(中)建議學校營造「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教師與家長亦應洞察學生的情緒行為,適時提供協助。 
徐小曼(中)建議學校營造「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教師與家長亦應洞察學生的情緒行為,適時提供協助。 

(星島日報報道)開學至今兩個月,接連發生多宗學生懷疑輕生事件,情況令人憂慮。香港青年協會就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近半受訪學生壓力指數屬高水平,主要擔憂學業成績未如理想;五成二人更出現抑鬱情緒表徵。副總幹事徐小曼建議學校營造「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教師及家長亦宜洞察學生的情緒行為,適時提供協助。 

青協向全港中學生進行「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年度調查,上月成功在網上訪問逾三千六百名學生,發現新學年首個月,近三成人對開學感緊張;不足一成人更感不安和孤獨。以十分為最高的壓力指數,四成九人自評屬七至十分的高水平,其中「成績未如理想」是學生最擔憂的事情,有三成九人選擇,其次為三成八的「功課繁重,沒有私人空間」及三成六的「應付頻密的測驗及考試」。

問卷亦參考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列出二十項抑鬱徵狀,學生回覆各徵狀在受訪前一周出現的頻率,再計算最終分數,結果發現逾半受訪學生,達十六分或以上,即代表出現抑鬱情緒表徵,較一九年調查微升零點五個百分點,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以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煩惱」、「做一件事都感吃力」及「睡得不好」等。

調查亦發現,近一成受訪學生表示開學後,最擔憂好友移民或離校而去。青協表示,隨着本港出現移民潮,曾接獲學生因好友移民後,出現人際問題的求助個案。

青協副總幹事徐小曼指,量表結果雖不足以判斷受訪學生是否已患上抑鬱症,但反映學生情緒狀態不健康,情況令人憂慮。她建議學校通過在校園角落,設置讓學生感到安全和可喘息的空間、生命教育活動等,營造「關愛」、「接納」及「求助不是弱者,而是勇者」的校園文化,讓學生願意向教師求助。

徐小曼又提醒教師及家長等照顧者,應學習洞察學生情緒反應與行為,適時提供協助。她舉例指,有出身單親家庭的學生個案,因未能說服在內地工作的母親,返港照顧他,感到孤獨而服藥發泄,須送院治療,事後該學生坦言服藥並非想自殺。

徐小曼指,學生出現負面情緒時,未必會直接表達感受,而通過不同的情緒行為,如肚痛、頭暈、拔頭髮等身體反應,或故意挑釁、事事反駁等試探行為,來吸引教師及家長注意。

另外,調查發現近五成受訪學生在出現負面情緒時,會通過打機抒發情緒;三成六人稱連同網課及完成網上功課,開學後平均每天觀看手機或電腦熒幕的時間總量,高達六小時或以上。徐小曼建議學生可以做運動、與朋友外出食飯等形式抒發情緒,減少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帶來的負面影響。

青協調查發現,近半受訪中學生自評壓力偏高,逾半更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青協調查發現,近半受訪中學生自評壓力偏高,逾半更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