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善用CEPA 拓展大灣區文化旅遊
2021-11-01 00:00旅遊除了吃喝玩樂,還可體驗異地風土人情,無形中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香港中西薈萃,多年來吸引大量旅客到訪,但礙於旅客數目超出城市負荷等問題,旅客和居民漸難融洽共處,遑論展開深入交流。
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具備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歷史文化底蘊豐富。以歷史建築為例,本港有過百座法定古迹涵蓋中式廟宇宗祠(例如大埔文武二帝廟、粉嶺龍躍頭的松嶺鄧公祠),以及不少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如中環舊最高法院外部、香港天文台等)。本地的文化活動同樣多姿多采,既有長洲太平清醮等傳統節慶,亦有法國五月藝術節等具西方文化氣息的活動,凸顯中西文化共冶一爐的特色。隨着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啟用,這個城市更有望成為展示中西文化藝術作品的重鎮。上述因素,使香港成為一個便於文化藝術交流的城市。
不過,若要確立香港在這方面的角色,不能只放眼本地。大灣區具備豐富的嶺南文化底蘊,若香港能充當橋梁,吸引更多國外人士到區內深度遊歷,不僅有利大灣區文化旅遊的長遠發展,對鞏固香港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也有莫大裨益。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廣東省人民政府,於去年底聯合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下稱《發展規劃》),表明支持粵港澳三地共同推動文化旅遊發展,包括以國際龍舟邀請賽、醒獅表演賽、傳統武術表演賽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傳統體育賽事。同時鼓勵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三地政府,每年在大灣區城市輪流舉辦系列活動,共同創造彰顯灣區特色的文藝精品,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粵港澳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早有基礎。民政事務局、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於○三年設立「粵港澳文化合作框架」,三地每年輪流舉行文化合作會議,跟進不同藝術範疇的合作建議,同時利用此平台跟進落實《發展規劃》中「共建人文灣區」章節的各項工作。
建議一:CEPA框架下新增「文化及旅遊合作」範疇
雖然三地已為文化藝術交流建立機制,但相關合作框架未有涵蓋旅遊範疇,制度上亦只停留在政策局的互動層面,未必足以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若要進一步加強三地的文化旅遊合作,智經認為可從更高層次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入手。
為協助粵港澳的制度接軌,內地與香港、澳門於○三年分別簽署CEPA協議,其中香港與內地在服務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以及貨物貿易四大範疇,構建了經貿關係的框架,以加強內地與香港兩地之間已建立的緊密經濟合作和融合。
CEPA的對口單位為中央和省、市政府,以及特區政府,層次明顯較「粵港澳文化合作框架」高。其內容亦有涵蓋旅遊相關的事務,只是較為分散,故智經認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轄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可與粵澳部門在現行CEPA框架四大範疇之上,探索新增「文化及旅遊合作」範疇的可行性,並訂立具體承諾,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冀三地旅遊和文化合作取得突破,互惠共贏。
建議二:設三地共享多語言旅遊資訊平台
要透過大灣區的文化資源促進中外交流,還應有實際措施,協助外國人認識灣區各大城市的特色,以吸引他們親身到訪。粵港澳應為此設立一個三地共享的一站式資訊平台,當中除了提供大灣區及一般旅行資訊,還可用多種語言和便於一般人理解的方式,介紹跨地域的旅遊特色和政府政策措施;又可設立旅客意見反饋,以增添互動;以及刊登三地學者就相關範疇的著作,以促進更深入的交流。
各式各樣的本地文化藝術建設,是香港發展深度遊、促進中外交流的資本。政府應藉此優勢,促成大灣區建立層次更高、範疇更闊的合作框架,以及開設內容更集中、更豐富、更吸引外國人閱讀的資訊平台,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香港的樞紐角色,帶動大灣區文化旅遊的發展,促使三地共塑灣區文旅品牌。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