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拓署研AI分析航拍 辨識山泥傾瀉災區

2021-10-1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創新科技有助港府應對氣候變化的預防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因應近年公眾人士就氣候變化對生活的關注,着力利用不同的科技,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潛在危機。為強化斜坡抵禦極端暴雨的能力,處方銳意善用無人機技術,正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從航拍照片自動辨識天然山坡發生的山泥傾瀉事故,藉此可及早了解相關山坡的情況,更全面檢視需要進行的防預工作。

近年極端天氣頻密,氣候變化莫測,政府當局需加緊力度進行相關抵禦極端天氣的措施。資料顯示,本港去年接獲二百一十四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較過去二十五年每年平均約三百宗為少,但多於二○一九年的一百三十一宗。

土木工程署副處長(海港及土地)黃志斌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近年公眾人士逐漸關注氣候變化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故處方亦會善用不同的科技,應對極瑞天氣帶來的潛在危機,冀暴雨或颱風發生時,對於市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土力工程師彭文昌表示,為強化斜坡抵禦極端暴雨的能力,處方銳意善用無人機技術,正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從航拍照片自動辨識在天然山坡發生的山泥傾瀉事故,及早檢視防預工作。

彭文昌解釋,處方現行的做法為拍攝一些航拍照片,通過立體鏡進行投射,助地質師及土力工程師立體地了解整個地形,從而判斷是否曾經出現山泥傾瀉,惟署方希望未來能夠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訓練」相關系統辨識自然山坡在發生山泥傾瀉後的地形,從而讓署方可以有多一個方法,找出曾發生山泥傾瀉的山坡。

資料顯示,土力工程處早前亦已開展研究,探討利用無人機的科技作為傳播種子的人工媒介,以代替天然媒介(例如風、雀鳥和其他動物),希望更有效率地把種子帶到山泥傾瀉的山坡上,以加快恢復植被,相信植被重生後,將有助減低山泥傾瀉殘痕的水土流失情況,緩減可能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長遠有助回復天然山坡的外貌及改善生態環境。政府當局近年亦定期通過全港空載激光,掃描遙感測量取得詳細的地形資料,以支援斜坡工程設計、山泥傾瀉緊急服務及其他工程用途。

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總工程師鄧啟恩表示,提升市民對極端天氣的認知至為重要,政府於二○一九年推展為期一年的跨部門公眾教育活動「晴天行動2.0」,希望藉此加強社區教育和宣傳,以提升公眾的防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雖然「晴天行動2.0」已結束,土木工程拓展署會繼續利用不同渠道,例如校園大使計畫,提高市民對自然災害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

政府利用創新科技加強應對山泥傾瀉事故的緊急應變能力,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土力工程師彭文昌表示,署方現時正持續優化現行斜坡工程的設計標準及預防措施,強化斜坡抵禦極端暴雨的能力,以減低發生山泥傾瀉事故的機會,包括使用泥釘提高斜坡的堅韌性,興建混凝土泥石壩和柔性防護網,以及使用創新斜技調節區域地下水位等,務求多方面抵禦極端天氣對本港帶來的衝擊。

彭文昌稱,署方現時的最新嘗試,包括試驗應用現代資訊科技,研發嶄新的山泥傾瀉系統——「智能泥石壩」,以監察泥石壩的狀況,當發生泥石堆積並預警可能發生重大泥石流時,可及時通報相關部門,作出適時的跟進行動。資料顯示,「智能泥石壩」設有感應器,若感應到泥石流衝擊,便會發放信息至控制中心,部門人員可提早到達現場,評估是否會發生大型山泥傾瀉。

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總工程師鄧啟恩表示,署方會繼續與不同政府部門保持多方面合作,包括天文台及海事工程諮詢小組和學術界等,以及向公眾宣傳有關海事工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的最新資訊。他稱,署方亦會繼續與天文台合作進行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以及舉辦不同宣傳活動,例如早前完成的大埔滘潮汐站設計比賽。

彭文昌強調,最重要措施為增強社區對於抵抗極端天氣的能力,故署方一直致力提高社區的警覺和知識,推動在緊急情況下,市民須採取個人防備措施,並且透過公眾教育、定期宣傳活動及資訊服務,教導市民大眾重要的安全指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