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液滴傳輸新技術

2021-10-07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液滴傳輸技術對海水淡化、材料自動遞送等領域相當關鍵。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團隊首次發現,鈮酸鋰平面在液滴溫差下會產生電能,推動液滴流動;如液滴在壓電晶體的表面上,可自動並定向地運動,對液滴操縱傳輸的意義重大,在科研和應用上有豐厚潛力。有關發現已於學術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

傳統的液滴傳輸,是通過在固體表面上製造化學潤濕梯度,或各向異性物理結構來精確輸運液體,猶如在固體表面製作一個傳送帶輸運小球。

港大機械工程系的研究團隊,發現液滴在無外力或能量供給的情況下,可在晶體的光滑均質表面上,自動滑行一段長距離,因着晶體的不同切割面所形成的平面,液滴可以分作單向、雙分叉,甚至三分叉方向行走。

熱流科學與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形容,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現象,在科研和應用上有豐厚潛力,對熱管理、海水淡化、材料自動遞送等諸多領域都有重要意義。

例如液滴接觸過冷的表面,如低溫機翼及電纜時,液體自驅能及時移除凝結液滴以顯著提升凝結換熱效能,令結冰過程減慢,降低界面黏附力並延緩冰霜積聚,達至抗結冰和除霜的效果。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積聚凝結的液滴無法通過重力牽引或移除,液體自驅其不需外力引動的特性,對於太空應用尤其有吸引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