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遇上監管風暴 內地相關SPAC「去中國化」
2021-08-02 00:00
近年全球掀起SPAC狂潮,本報曾報道,現時中國高科技企業高達20萬家,可供合併的高質項目池仍十分廣闊,亦有不少SPAC擬對準中國市場。然而,日前內地監管漸嚴,特別是市傳中企出海搭建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須獲中證監「祝福」,導致原本擬合併中企的SPAC團隊一時之間不知所措。
有「亞洲SPAC教父」之稱的匯澤亞洲創始合夥人王幹文(Jason Wong)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中國監管風暴下,原計畫準備向美證交會(SEC)提交招股文件的SPAC中,與中國相關的公司,大部分已經推遲了遞交進程,並且希望盡量更改計畫,將合併的重心放在國際性項目上。
對於已開啟上市之路的SPAC而言,則更需緊急變陣以對。今年5月掛牌的SPAC—Ace Global Business(ACBA)首席執行官王圖(Eugene Wong)表示,現在市場上的對策是,在路演時,要盡量弱化合併目標、發起人及管理團隊與中國的聯繫,否則等於「自尋死路」。
王圖續指,具體做法是,將路演的演示文稿內容中有關「中國」字眼,全部換成「亞洲」;介紹更多SPAC發起人及管理團隊的國際化背景,以釋出國際投資者的疑慮;將中企或敏感行業,從僅供投資者參考的合併項目中刪除等。另外,ACBA曾有計畫合併內地電商公司,由於該行業涉及過多數據問題,現其團隊已經盡量避免,探尋其他生科、醫療健康項目代替。
相對傳統IPO而言,SPAC其中一個特點在於周期短,即一般而言,需在上市後的18至24個月內完成併購交易。王幹文表示,內地監管風暴襲來,增大SPAC合併的阻力,加上SPAC急需在短期內完成合併,否則有清算危機,更是雪上加霜,導致造成的衝擊極大,特別是團隊為中國背景,且擬合併項目是中企的SPAC。
王幹文進一步指,發起人及團隊、擬合併項目都是中國背景的SPAC,若處於早期或有機會立刻轉軚,將合併對象對準海外,如香港、東南亞、美國等項目,但無奈管理團隊缺乏國際化背景,未必一時三刻就能找到合心水的項目;若處於末期,焗住與中企合併,其VIE架構上未必能獲批,因此最終均令失敗風險大增。
在探尋優質合併項目上,王幹文指出,SPAC發起人目前都在盡力避免內地敏感行業,例如數據安全相關行業、在線教育行業等,轉而更多地觀察傳統行業、生物科技行業等。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側重於尋找海外的項目,以避開內地政策風險。
據公開數據統計,若以SPAC的總部計算,年初至今港資SPAC明顯增加,目前已有15隻中港背景的SPAC在美國市場掛牌,內地及香港分別為2隻和13隻,總集資額約為30億美元;去年全年則共有9隻中港背景的SPAC,內地及香港分別為5隻和4隻,總集資額約為15.8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年初至今已有3隻SPAC列明合併目標為中國或大中華企業。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