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擊】疫下停課難辨虐兒案 協會冀鄰居及早舉報

2021-05-1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五歲女童被虐致死案轟動全港,虐待手法令人髮指,大眾再度關注虐兒問題。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接受訪問時指,體罰容易升級成暴力對待,甚至變本加厲用衣架虐待。她引述社署報告去年有九百四十宗新呈報的虐兒個案,雖較前一年少六十多宗,但她認為未必反映現實,受限於疫情學童停課在家,存在「辨認困難」,憂慮更多虐兒個案被隱藏。她希望市民及鄰居可多留意觀察身邊的兒童,眼觀耳聽,注意有否虐打的聲音和傷口,有任何懷疑可及早舉報。

「五歲女童虐待案如果有人發現舉報,就可避免悲劇發生。」防止虐待兒童會四十多年來展開護兒工作,機構總幹事黃翠玲表示,機構於一五年及一九年做過調查,發現五成多受訪家長都施行過體罰,情況普遍。

「體罰容易升級成暴力對待,甚至死亡個案。如打一兩下手掌,有家長視體罰為『輕微』,隨時間變長家長就改用工具。」以機構所見,很多父母或照顧者希望透過體罰「管教」兒童,改變他們的行為,但結果無效,體罰及虐待就升級,改用工具如皮帶和衣架。

而外國研究顯示,體罰後子女的相同行為或情緒,有七成機會在十分鐘內再現,「過後子女都不明白體罰的原因,卻只會記得體罰事件。」

她援引社署的「保護兒童資料系統統計報告」數據,按每年新呈報的虐兒個案,每年約有八百至九百宗新個案,去年有九百四十宗新呈報的虐兒個案,雖較前一年少百分之六,但她認為未必反映現實。黃表示受限於疫情學童停課在家,返校時間大減,社福機構有時亦停開,兒童減少接觸外界,虐兒情況存「辨認困難」,憂慮更多虐兒個案未被發現,不過她指數字難以估計。警方早前接受訪問時指,去年就錄得七百六十九宗虐兒案件,較前年跌逾百分之五,也相信受疫情影響,因停課及社交距離措施令案件較難揭發。

機構就一直設有支援求助熱線,去年亦增加一成一查詢及求助個案,她表示,最主要為家長反映管教困難,雙方長期在家猶如困獸鬥,家長又要兼任老師角色。

父母子女被困家中,爭執容易發生,當虐待事件不幸出現,受傷的始終是兒童。「臨臨的個案不是一次(暴力對待而)死亡,為持續累積的虐待而死。」黃翠玲坦言如果有人發現舉報,就可避免悲劇發生。

現時面授上課時間大減,她表示疫情下依靠家庭成員、親友和鄰居的幫助,須運用眼觀耳聽。當聽到歇斯底里打鬧聲,兒童的喊鬧聲,又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如之前性格活潑,遇上卻變得膽小和恐慌,或四肢、面上有瘀傷,身上有衣架和藤條虐打的長條形痕迹,「甚至行路姿勢怪異,拐拐下,可能受過性侵犯,下體不適影響步姿。」她指市民覺得有懷疑有危機,已可舉報,一旦有危急情況,就馬上報警。

她強調市民毋須自行求證,機構上門了解調查時也不會透露舉報人資料,即使發現並非虐兒案,舉報人都不會被罵,也不會被指報假案。去年二月,一名母親用熱水「兜頭淋」兩名子女,鄰居聞呼救聲報警,她讚賞該名鄰居做得好,鼓勵社會間互相關心和留意,「保護兒童是社會的責任,有時沒有通報就會錯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