氚或導致DNA遺傳損傷

2021-04-14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日本政府決定把近一百三十萬噸核廢水過濾和稀釋後排放入海,但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是否得到有效過濾、核廢水排放如何監管等問題難以讓外界放心。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氚,可能導致細胞死亡、DNA遺傳損傷,這也是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擔憂的主要原因。

日本對此解釋稱,經過精密過濾程序,絕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都可以清除,只剩下氚無法清除。而在排放核污水入海前,他們會將氚的濃度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四分之一,在緩慢地流入大海後,廢水中氚的濃度還會進一步降低,不會污染海洋環境。不過,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資深核能專家伯尼(ShaunBurnie)昨日說,東京電力公司的多核素去除設備水處理技術(ALPA)不能去除放射性氚或碳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鍶90、碘129和鈷16。這些物質會在海洋食物鏈中長期積累,並有可能已經通過食物鏈回到陸地上的人類社區。

氚是一種氫放射性同位素,專家表示只有在極大量情況下才會危害人體。它有多種實際用途,包括製造核武、醫學用的生物顯影劑或逃生口標誌等須在黑暗中發光的物品等。日本大分大學輻射風險評估專家甲斐倫明說,控制核廢水的稀釋濃度與排放量很重要,「科學家普遍有共識,(核廢水排放)對健康的影響很微小,但排放核廢水不能說風險為零,這就是爭議所在」。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克非稱,排入海洋後,核污染物單位濃度減少,但總量持續增加,依然具有較大的環境、健康風險。「在這場全球性的擴散中,人類不會在短時間內感應到微濃度核污染的即時性傷害,但後者改變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可能導致生物變異。」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稱,從排放之日起五十七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十年後蔓延全球海域。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金永明提出解決方式,即在核電廠周邊許多因輻射濃度超標且無法居住的空地上新建儲存設施。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