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吸引外國電影來港取景 可推動旅遊業轉型?

2021-04-12 00:00

近年,不少國家以電影作為宣傳媒介,推廣當地旅遊元素。香港政府亦在數年前開始利用電影推廣香港的多元旅遊產品。疫情當前,訪港旅客人數大跌,今年一月僅錄得四千三百六十八人次,按年減少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香港是否也可藉電影旅遊推動業界轉型,重塑健康和可持續的旅遊生態圈?

發展電影旅遊的好處,在於旅遊業和電影業可同時受惠。旅遊業方面,當大製作電影全球上映時,其極廣的接觸面,有助將當地的景點宣傳至世界各地。由於海外電影到外地拍攝期間,一般會在當地找製作公司合作、僱用場景相關技術服務,或使用後期製作服務,故亦有助推動當地電影業發展。

一五年,以香港為主要拍攝背景的內地電影《港囧》上映,香港旅發局聯同《港囧》導演徐崢、國泰及港龍航空及內地旅行社同程旅遊,推出名為「非凡香港」的旅遊產品,由徐崢根據《港囧》劇情親自設計四日三夜旅遊路線,涵蓋景點包括多個傳統景點。據傳媒報道,旅行團首批出遊的遊客超過一千人。

雖然未有數據指出《港囧》實際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收益,但觀乎旅行團的反應,可見該電影的確成為當時香港推廣旅遊的賣點。

除了與電影公司、旅行社合作,一七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會到「一帶一路」國家進行推廣,冀吸引電影界來港進行後期製作和外景及協拍工作。

現時,宣傳及協助海外電影公司在港拍攝的工作,分別由旅遊發展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辦公室負責。前者會按製作單位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例如為其安排住宿和交通;後者旗下的「電影服務統籌科」,則負責協調和協助在港製作電影及外景拍攝工作直接相關的事務。

在某些國家,政府還會為外國攝製隊提供現金資助。自一一年起,南韓政府每年會注資,讓文化體育觀光部轄下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資助由外國影視製作公司製作、外國投資佔製作費用逾八成的長篇電影、電視節目及紀錄片。申請者必須符合三大條件,包括一,獲得審核委員會批准;二,在南韓所花的製作費,不少於五千萬韓圜(約三十四萬港元);三,必須在南韓拍攝三天以上。

符合上述標準的申請者可獲南韓政府的資金補貼,拍攝三天以上、在韓的認可製作開支(QPE)為五千萬至八億韓圜(約三十四萬至五百四十九萬港元),補貼金額為QPE的二成;而拍攝多於十天、在當地的QPE達製作8億韓圜以上,則可獲補貼二成五的QPE,上限為二億韓圜(約一百三十七萬港元)。

上述補貼吸引了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2》申請,電影公司在當地的製作費,更獲南韓政府加碼至提供三成回扣,條件是電影要協助重塑南韓的國際形象。

首爾市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門的代表指出,希望透過這部電影重新塑造南韓成為醫療先進,及在資訊科技上具有領導地位的國家,並藉此推動旅遊業。諒解備忘錄上亦清楚列明,漫威承諾將南韓描述為「一個高科技、現代化的國家,並應避免以任何消極的方式描繪大韓民國」。

南韓最終花費約二十六億韓圜(約一千七百八十四萬港元)資助該電影製作。電影振興委員會表示,該電影在當地拍攝後,有更多外國電影製片向他們查詢補貼計畫的詳情,至於最終有多少遊客因為該電影而到訪南韓,該委員會坦言無從得知。

南韓國民對於電影能否吸引外國旅客到訪亦表示質疑。有評論認為,電影令人覺得首爾是一個平淡又骯髒的城市。亦有學者分析,電影未能點出南韓的獨特性。

南韓的例子亦點出一個問題:若政府與電影公司對城市形象的解讀存在誤差,最終造成電影呈現的內容,或無法達到當地政府想要的宣傳效果,甚至鞏固外國人對當地的刻板印象。

上文提到的《港囧》旅行團,亦帶出另一個關注點。智經去年發表與旅遊業相關的研究報告發現,本港旅遊業正面對主客失衡的問題,個別地區如熱門旅遊景點人滿為患,影響民生。而《港囧》旅行團的行程,正正以傳統旅遊景點為主,若此乃香港電影旅遊的長期定位,恐怕會加劇主客失衡的矛盾。

隨着多國陸續展開疫苗接種計畫,重啟跨境旅遊指日可待,預計各國將各出奇謀,吸引旅客。香港若想分一杯羹,有需要重新定位,例如透過開拓電影旅遊等創意資源,包括吸引海外電影來港拍攝,並同時對外推廣本土電影,在吸引新的客源的同時,建構可持續旅遊生態圈。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