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氣候變化成中美加強合作契機
2021-03-23 00:00北京早前出現近十年來最強沙塵暴,筆者當日正處京城,親歷漫天黃沙的景象。中央政府近年銳意整治環境,應對暴雨、沙塵暴、霧霾等極端天氣,已取得理想成效,但氣候變化的威脅仍然存在。
中美兩大經濟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四成,近年同時受到高溫、酷寒、旱災、超級風暴、水患等極端氣候變化的嚴重挑戰,兩國在氣候問題的取態,對全球起着非常重要的示範作用。事實上,中美曾在氣候領域上有過密切合作。
二〇一四年,習近平主席就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確立了氣候目標承諾;二〇一六年又簽署了《巴黎協定》,被視為帶頭承諾控制碳排放。可惜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停止履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承諾,氣候議題亦從中美雙邊議程上消失。
中央政府整治環境的工作則繼續推進。過去備受霧霾困擾的京津冀地區,平均重污染天數由二〇一六年的三十七點四天下降到二〇一九年的十四點一天,當中北京市重污染天數更由三十四天下降到四天。去年九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進一步宣布減排目標:爭取二氧化碳排放於二〇三〇年前達到峰值,於二〇六〇年前實現碳中和。
隨着拜登上台,兩國在氣候合作上出現了新的契機,他就職總統首天即簽署行政命令重返《巴黎協定》,並堅持不遲於二〇五〇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
期望中美能在阿拉斯加會議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促進政府、企業、專業機構,以至民間組織的交流,發揮雙方的優勢和經驗,就節能减排、新能源、綠色經濟、碳交易市場、智能電網、林業等領域上開展具體合作,與全球一起更好的應對氣候變化。藉此亦有利增進雙方在環境政策與訴求的了解與互信,繼而為兩國推進其他範疇的合作提供基礎。
中美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歷史,不可能對所有事情都有一樣的想法,彼此未來亦將在不同領域存在競爭和矛盾,關鍵是以理性管控分歧,實事求是,該合作的地方就合作,認真對待氣候變化、經濟復甦、疫情防控等共同議題,為兩國以至全球共謀福祉。
李民斌
全國政協委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