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中學改退修取態 籌謀三科選修

2021-01-29 00:00

應屆文憑試考生人數統計數據日前公布,焦點離不開今年日校考生再減二千人,僅約四萬四千人,同樣值得關注是比對應屆考生在中四選科時的數據,發現英語文學、音樂、倫理及宗教、綜合科學等五科,過去兩年累計起碼三成人退修。隨着政府接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方向性建議,日後鼓勵學生選修三科,聽聞中學界對退修的看法,已隨之改變。

以往中學界把退修解讀為學生探索個人志向的選擇,制度上容許學生在中四有「寬而廣」的選科組合,自由修讀不同領域的多個科目,在修讀後考慮到個人志趣、升學策略等再作取捨。然而這種做法對學校未必現實,因學生人數未見增長,既分薄了選修各科人數,個別學生半途退修,即使不影響開科,亦令教學活動難以分組,造成資源錯配。

同時,專責小組建議精簡核心科目,以釋放空間讓學生發展,意味更多學生有餘力選修三科,而非以往般先顧好核心科目,再對選修科目「棄保」。隨着新學制推行逾十年,中學界已反思對於學生退修,以往是否過於鼓勵或合理化,而忽略了學生整全知識、學校課程發展等實際需要。

高中課程變革在即,聽聞不少中學已改變策略,較普遍做法是只限尖子生選修三科,一來他們能力較高,二來他們多是理科生,選修生物、物理、化學與數學延伸單元,知識基礎較為整全。至於一般學生選修兩科,學校設法把探索個人志向,提前在初中階段完成,譬如把選修科目的個別單元,選粹為學習活動,盡早培養學生興趣,避免他們在中三選科時出現「選擇困難」,同時讓選科更趨「情投意合」,「因了解而分開」的退修情況便可大為減少。

另一個學校思量的策略,是採用套餐式的選科組合,不再讓學生不分領域地選科,以往不少師生基於「打破文理分流」的誤解,選修兩科往往「大纜都扯唔埋」,譬如同時選修中國歷史及生物科、物理與企會財等,由於科目性質及要求大相逕庭,結果使得學習「兩頭不到岸」。雖然套餐式的選科組合,限制學生選擇,但考慮到學習效能,更為照顧學生福祉。

歸根究柢,選修與退修均應經過深思熟慮,否則無論「選三退二」抑或「選二退一」,釋放教學空間亦是徒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