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疫」市營銷 AR濾鏡的傳播威力

2021-01-04 00:00

社交平台上不時掀起各種變臉自拍照片的洗版潮,這些特色自拍照大多用上了社交平台Instagram(IG)和Snapchat內置的AR(擴增實境)濾鏡,只要用戶在App內打開相機濾鏡,有趣的虛擬特效便會疊加在真實世界的影像之上。疫情肆虐下,本地實體宣傳活動幾近停擺,濾鏡或可幫助品牌在網上世界的宣傳突圍。

自一五年Snapchat推出濾鏡,為用戶自拍加入圖像和動畫,如嘴巴吐出彩虹,類似的功能漸受歡迎。到一七年,IG跟風為其限時動態加入AR自拍濾鏡,使用了相關濾鏡的照片和影片,自此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湧現。

AR濾鏡「花臣」愈來愈多,除了基本呈現可愛、有趣特效的濾鏡,亦有部分加入新穎的互動元素。例如一款去年推出的迪士尼角色濾鏡,用戶只要在IG限時動態以自拍模式使用,該濾鏡便會隨機配對迪士尼角色。

時至今日,AR濾鏡成為社交平台爭奪用戶的重要武器。根據Snapchat於去年第二季業績,每日平均有一點八億名用戶在平台上接觸AR效果,佔其二點三八億名每日活躍用戶的百之七十五點六。無怪乎該公司持續投資在提升AR濾鏡體驗之上。為了推動濾鏡發展,Snapchat和IG母公司facebook亦相繼推出軟件協助用戶自行創造濾鏡。

AR濾鏡在社交平台上廣傳,吸引了品牌的目光,藉其為用戶帶來全新體驗,並加強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其中咖啡品牌星巴克推出的飲品抽籤濾鏡,用戶以自拍模式開啟濾鏡,便可看到畫面中不斷有各種款式的星巴克飲品在其頭上出現,直至隨機抽出一款飲品。類似的濾鏡不僅充滿玩味,也有助品牌宣傳,帶動銷售。

濾鏡的更厲害之處,在於讓網民不知不覺間成為品牌代言人。因為用戶使用濾鏡後,很多時會將成品上載在個人社交帳戶,即使用戶上載時未有標註品牌帳號,但使用濾鏡的IG限時動態本身,也會自動標明濾鏡由品牌創作,變相替品牌宣傳。此外,這些濾鏡可以永久使用,只要不把濾鏡下架,其傳播威力便會持續發揮。

過去一年,時裝界是其中一個積極使用AR濾鏡宣傳的行業。多個奢侈品牌均推出自家濾鏡,其中Dior便讓消費者在該品牌的Snapchat帳號,使用指定濾鏡預覽某新款運動鞋穿在腳上的樣子。

AR濾鏡能為企業宣傳,令設計AR濾鏡成為了數碼時代的新興「搵食」技能。在美國有IT人辭去工作,全職為品牌製作濾鏡。據其說法,獲Snapchat官方認可的設計師,為品牌創作一個濾鏡最低收費為一千美元,複雜項目更可收取三萬美元。

本港活躍於IG的AR濾鏡設計師Ted,其設計的「不正常字典」系列濾鏡,以惡搞角度解釋人所共知的本地用語,在二十八日內吸引超過十二億人次使用。

截至去年十一月中,其個人濾鏡作品展示次數高達四十六點五億次,分享次數達到四千一百一十六萬次。他亦有接受品牌委託設計濾鏡,合作單位逾二十個,早前便為某運動品牌設計出一款濾鏡遊戲。

濾鏡流行看似皆大歡喜,不過社會也需提防其潛藏傷害。例如有些AR濾鏡為用戶一鍵修飾臉部瑕疵,雖然可助人「美化」外貌,再上傳到社交媒體與朋友分享,但美國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一九年曾警告,美化外貌濾鏡的流行,已加劇社會的整容的風氣,甚至可能會引發精神疾病——身體畸型恐懼症。患者會過度關注幻想出來或真實中輕微的身體缺憾,希望透過整形改善,卻難以滿意結果。

該會建議,受有關問題困擾的人士,應尋求精神科專家協助,IG則在同年十月宣布,移除平台上所有與整形有關的AR濾鏡,日後亦不能通過上架審批。

另外,有些濾鏡以個別種族的外貌特徵,改變圖像中人的五官、臉形,甚至膚色。這種做法惹來部分人反感,認為會加深別人對某些種族的刻板印象。facebook發言人回應傳媒,指不容許濾鏡強調有害刻板印象,歡迎用戶舉報,並在接到投訴後將相關濾鏡下架。

疫情之下,本港企業不妨利用AR濾鏡「疫市營銷」,為品牌加強宣傳,不過如上所言,進行時應避免觸踫禁忌,以防弄巧反拙。另一邊廂,AR濾鏡設計已成為數碼時代的新職業,有興趣的人士,也許可寓娛樂於進修,嘗試投入創作,甚至學習為濾鏡加入精美、複雜的特效,開拓自己的專業技能。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