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九天攬月載土歸
2020-12-18 00:00
「看見了!看見了!」昨天凌晨一時三十三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距地面約一百二十公里處,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就像一顆拖着長長尾巴的流星,劃破夜空。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準備多時的三百多名民兵及科研隊員,立即驅車追蹤。同一時間,空中搜索回收分隊的數架直升機在天空盤旋,不停向草原投下光柱,尋找返回器的着陸位置。
凌晨一時五十九分,底大頭小、外形像「不倒翁」的返回器,穩穩地降落在預定區域,銀白色的身軀在燈光照射下格外耀眼。「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對外宣布的一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工作人員紛紛歡呼、擁抱,慶祝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形容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歷來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標誌着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按計畫,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昨天在北京出席記者會時說,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採樣歸來的國家,月球樣品將包括三類用途。首先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科學研究;其次,一部分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依據國際合作公約和雙多邊合作協議,與有關國家和全球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樣品可能作為國禮相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表示,絕大部分的樣品會用於科研,包括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分、同位素組成、礦物特點和地質演化方面,深化人類對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
為妥善存儲月樣,以防自然或人為災害導致損失,吳艷華說,經組織研究決定,除了位於北京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作為主要存儲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進行異地後備存儲,「以告慰毛主席,我們尊敬的偉人,他提出『可上九天攬月』這個夙願實現了。」
中國探月工程自〇四年立項以來,完成六次探測任務,實現「六戰六捷」。吳艷華說,嫦娥五號的成功只是起點,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將按計畫實施。
2030年前月球建科研站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昨日說,中國將在二〇三〇年前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之後逐步擴大規模,進而在月球上蓋房子、開採礦物等。內地澎湃新聞撰文稱,中國已經在進入太空與返回地球、地外星體着陸與上升等實現重大跨越,為未來載人登月奠定了技術基礎。新一代載人火箭有望在二〇二五年實現首飛,載人登月在二〇二八年前後實施的可能性也很大。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