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企業架構演變看未來數碼轉型
2020-10-11 00:00香港電腦學會曾舉辦一年一度全港最大型的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 」以下稱「EA」)研討會,去年底就吸引了近二百名業界人士參加,座無虛席。是次探討的主題是「在數碼年代如何做好管理(Governance)和增強敏捷度 (Agility)」。轉眼間,筆者已經是第八年負責籌備這個研討會。回想十年前筆者在新加坡接受TOGAF培訓,這十年來一直在香港推廣EA的重要性,而每年研討會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其認受性。
但事實上,EA跟隨企業需求而不斷演變,當中也經歷過低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代,企業紛紛引入大量不同系統,但因缺乏企業及IT技術藍圖,以及整體性的設計,系統都是「各自為政」。每當系統需要整合和溝通時,便會發覺非常困難和複雜。EA的出現,正好提供一個宏觀的企業系統架構,繼而制定標準,再達致減少系統重複和善用資源的目標。
因此,不少企業也開始組織其EA團隊,由紙上談兵,進而達致真正流程為本的EA(Process-driven EA)時代。
但近十年,雲端服務和數碼轉型的崛起,反而為EA帶來了低潮。不少公司的業務部門,為了搶佔市場的「頭啖湯」,業務的首要目標,變成要率先將新服務推出市場,架構及技術藍圖,以至支援等長遠發展,變得次要,帶來了所謂的影子IT(Shadow IT);解決方案的團隊,又總會覺得EA所制定的標準不合時宜、緩慢、過度規範化和「殺雞用牛刀」等,漸漸開始各自為政,重返九十年代的IT模式,甚至變得更差、更混亂。其實,這也正正反映出,本身是非常有系統的EA框架如TOGAF,被企業誤認為在數碼年代中缺乏敏捷度,令他們開始懷疑EA的存在價值。
數碼轉型帶來的項目,比傳統IT不單止數量更多,而且細而碎、開發時間短、要求高敏捷度和講求用戶體驗。CIO和IT主管,漸漸開始關注這些零碎項目的資訊保安、整合性、伸展性、流動性和系統支援等因素,認為會大大阻礙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的創新應用。
有見及此,一直大力推廣EA的Gartner,近年引入數碼業務為本的EA(Digital-business-driven EA),即不再把EA當作一個分離的項目,而是把EA融入為數碼轉型重要的一環;例如把TOGAF盡量簡化,以切合企業所需,或參考Agile中建立最簡可行架構 (Minimal Viable Architecture)等,都能令EA重生。
筆者期待更多企業認同EA的商業價值,把EA成為轉碼轉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陳俊偉(香港電腦學會企業架構專家小組召集人)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