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抗疫傳感器 追蹤病毒流向

2020-09-14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新冠肺炎病毒能通過飛沫在空氣傳播,追蹤其散播途徑,有助減低群組爆發風險。中文大學與理工大學正研發「抗疫傳感器」,利用光聲光譜氣體傳感技術,能追蹤大氣濃度低於百萬分之一的示蹤氣體的流向及分布,推算病毒在樓宇散播途徑;技術現時亦應用於內地燃煤電廠,協助將發電過程中生產的有毒氮氧化物,分解成無害的氮和水,減少空氣污染。

「抗疫傳感器」採用的氣體追蹤及檢測技術,兩年前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任偉,聯同其博士研究生許可合作研發,利用可調諧激光吸收光譜技術與光聲光譜技術,測量氨、氮、硫等四十二種氣體,對不同波長激光的吸收情況,計算出其含量,並利用反射摺疊光路加強靈敏度,即使目標氣體的大氣濃度少於百萬分之一,亦能有效測量。

任偉指,傳感器主要以無色、無味、無毒的氣體「六氟化硫」作為示蹤氣體,模擬空氣中肺炎病毒的散播途徑,惟六氟化硫屬溫室氣體,不能大量釋放,現正研究進一步加強傳感器的靈敏度,至現時的一千倍,以有效追蹤濃度低於十億分之一,甚至千億分之一的六氟化硫,才能有效防疫。

利用氣體追蹤及檢測的技術,現主要應用在工業市場。任偉稱,結合自主研發的自動反饋控制,與人工智能算法後,可協助內地發電廠,實時量度燃煤時,排放有毒氣體氮氧化物的濃度,計算能有效將其分解成無害氮和水的氨氣用量,以免過少無法分解,或過多泄漏到大氣,加劇霧霾之餘,並減少固化物堵塞設備,耗費巨資維修更換。

由於技術有助節省成本,達至環保部門超低排放目標,目前廣東省已有近二千間發電廠與其合作,任偉相信會進一步擴展,並指為縮減技術成本,將會研究以發光二極體(LED)及紅外線取代激光。許可透露,技術多項主要零件以立體打印製成,未來將進一步增加立體打印零件數目,減少對海外零件的依賴。記者 袁嘉詠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