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引海外經驗 反思疫情下基層醫療發展
2020-06-15 00:00新冠肺炎肆虐,為了集中資源應對疫情,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於年初已陸續減少預約手術和檢查等非緊急服務,覆診服務也一度延期。雖然醫管局正研究恢復部分服務,但因疫情積壓下來的候診個案已超過一千宗,市民看病恐怕要輪候更多時間。
與此同時,不少長期病患者因擔心受感染,也不敢到醫院覆診或取藥。早前有報道指,有患上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因疫情嚴重而不敢前往醫院覆診,寧願暫時停藥。
其實,部分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可以由社區內的基層醫療團隊處理。基層醫療是市民在一個持續醫護過程中的首個接觸點,服務着重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及慢性病管理。
家庭醫生和其他基層醫療團隊成員,能夠協助發現病例,以及進行公共健康教育,改善大眾對疫情風險的了解和認知。
然而,已成立的地區康健中心卻未能在今次疫情中有效分擔公立醫院的工作。社會有必要因應其發展障礙,作出改善。智經近日發表研究報告,詳盡探討了英格蘭、澳洲、新加坡、加拿大、荷蘭、以色列和中國內地發展基層醫療的經驗,當中不少都能為發揮本港基層醫療的潛力帶來啟示。
障礙一:電子病歷未廣泛使用
如上文提到,香港有不少病人因為疫情無法到公立醫院覆診及取藥。有見及此,一班藥劑師和醫生組成聯盟,為病人提供義診及免費臨時藥物,但前提是病人需預先登記電子病歷系統「醫健通」,醫生才能根據系統上的藥物處方紀錄,為病人提供藥物。
不過,目前有三分之二的私家診所尚未連接「醫健通」,導致公私營電子病歷未能互通。截至一九年六月底,自願登記使用醫健通的市民僅約一百零六萬,只佔全港人口約一成四。在參與率未如理想的情況下,難免影響上述計畫的效果。
根據智經的研究,目前不少國家都關注到電子病歷系統的重要性。以以色列為例,當地四間保健基金組織均設有電子病歷系統,涵蓋所有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化驗人員及藥房等,他們可以互通病人的資料,讓社區及醫院的病歷無縫流通。此外,以色列政府致力整合醫院的資料庫,系統記錄了幾乎全部國民的健康數據,為制訂公共衞生政策建立數據基礎。
障礙二:市民健康意識水平不足
要對抗疫症,個人健康意識乃重要一環。正如上文所言,基層醫療是市民在醫護過程中的首個接觸點。但根據一四/一五年度衞生署的調查,本港逾五成半市民沒有家庭醫生,另外超過六成市民無定期檢查身體的習慣。而在購買醫療保險方面,港人亦普遍仍未接受對醫療服務專項供款。
事實上,多家保險公司均就新冠肺炎作出額外保障及理賠,包括提供額外住院現金保障、延長繳交保費寬限期等,為投保人士提供多一層保障。不過,有保險公司去年就港人的醫療開支進行意見調查,當中近三成受訪者未有購買個人醫療保險,涉及逾一百七十萬人。在未有投保的港人中,有人表示寧願買車、買樓、旅遊及購物也不願意購買醫保。可見部分港人缺乏為健康綢繆的意識。
但在實行強制私人醫療保險的荷蘭,情況卻完全不同。在○六年該制度推出之前,荷蘭已近乎全民購買醫保。
一八年,約八成五的荷蘭人有購買附加醫保,用於牙科護理和物理治療等需要,可見當地國民普遍會自覺地防患於未然。
另外,荷蘭在○八年實施《公共衞生法》,透過立法確保中央及地方政府履行職責,促進國民健康和預防疾病,包括向特定群組提供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包括癌症篩查、產前和產後檢查以及全國流感預防計畫,從而及早治療和促進健康。
本港政府亦有推出大腸癌篩查計畫,讓五十至七十五歲的市民申請。政府會為參與者提供部分資助,醫生可以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一千元的額外費用。雖然計畫與荷蘭的免費服務不同,或會令經濟能力較差的市民卻步,但對於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識,仍有一定幫助。
其實即使沒有疫情,公營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要有效地將病人分流,以及減輕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依賴,發展基層醫療是重要一步。面對疫情,政府應加快腳步,改善本港的醫療服務。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