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書汗牛充棟 質素參差須慎選購

2020-05-2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股市、樓市造就不少人發達,亦令小民民趨之若鶩,因此投資課程、講座五花百門,沸沸揚揚,亦有很多小市民透過閱讀自修投資知識及技巧,方便「掘金」。因此在所有書籍中,財經相關主題書籍經常佔據暢銷書榜前列。記者走訪多家書店,留意到市面上財經類書籍良莠不齊,書籍內容質素參差,而作者專業程度亦大不相同。業界人士表示,本港出版門檻不高,普遍出版社未必能分辨財經類書籍好壞,讀者購書時應提高警惕。

市民在疫情期間居家工作,或許閱讀時間多了,對財經書籍的閱讀興趣更濃。天窗出版社業務發展經理莊裕欣指,疫情前後對比,出版社售出的書籍數量已攀升約4%至5%。四月份網店售出書籍中,有八成是財經類書籍,當中包括股票投資、理財及樓市,而佔比最高的是投資股票類書籍,而電子書銷量中亦有九成屬財經書籍。

根據本港誠品、商務印書館及三聯書店,三至四月的書籍排行榜,上榜的財經書籍有《跟著柴鼠學FQ, 做自己的提款機》、《50優質潛力股》以及《亂市投資錦囊》等。暢銷書的作者背景亦有很大差異,其中有網絡爆紅影片創作人,亦有證券業持牌人士。

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指,市面上財經類書籍良莠不齊,很多財經書籍為滿足忙碌的港人,三、四頁紙就可組成一章,好的書籍要下苦工理解,但讀者更期盼在書中找到搵快錢的方法,想知道投資哪個版塊及股票會Sure Win(必勝)。另外,不少坊間書籍為求暢銷及受讀者喜愛,會配合讀者想要想知的東西作題材,亦盡量用讀者易明白的表達手法撰寫,但對理論、知識反而沒有嚴謹挑選,令財經書籍所教的投資道理未必有實用。

香港流行圖書協會會長李偉榮分析,現時出版門檻不高,有部分作者出版目的不單是為賺取稿費,而是想利用平台建立形象,導致市面上財經書籍質素參差不齊。他形容出版社就像一把刀,有人可用來做出佳餚,亦有人用來作奸犯科。他坦言,財經學科博大精深,一個普通的出版社職員未必能夠百分百判斷好壞,出版社自身只能盡力而為地去盡職審查,而內容優劣是作者文責自負,提醒讀者在選擇財經書籍時要提高警覺。

至於如何分辨書籍好壞,李偉榮續指,作者是否長期寫書、作者在媒體亮相時,公眾對其言行是否讚譽多於批評、出版社是否有名氣等,均可佐證作品的價值性。另外,書店自身亦有自己的篩選機制,在上架前會先為讀者淘汰一部分質素差的書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