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券商爆「執笠潮」 牌照成交價跌

2020-03-2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上年社會風波及孖展新規兩座大山已重創本地證券行,現時新冠肺炎爆發,本地證券行經營環境岌岌可危,不少證券行因捱唔住,「交牌唔玩」。據港交所參與者資料變更數據,年初至今已有十一家證券商停止營業,而上年同期僅有兩家,即今年執笠的證券商較往年激增逾五倍,可見「執笠潮」已經浮現。

除了交牌予監管機構,亦有證券行將證券牌照轉手他人,不過成交價格就不盡如人意。據知情人士透露,市場上一號牌(買賣證券)僅成交約二百萬元。另外一號、二號(期貨合約買賣)、四號(就證券提供意見)連同九號(提供資產管理)牌照,合共只賣出不到四百萬元。

翻查歷史,2017年初,港元走強,內地資金想尋求海外融資渠道,擬透過收購本港券商,投資香港及海外市場,掀起本地券商收購潮,本港證券牌照供不應求。當時擁有全牌照的本地證券商華富國際,被泛海集團旗下泛海國際金融,以高達十一億元收購。對比現時市場上數百萬的超低價,經紀牌照可以算是「半賣半送」。

近期環球股市大幅波動,港股市場單日上千億元成交量可說是家常便飯,本地券商的佣金收益理應水漲船高。據聯交所參與者市場佔有率報告,今年一月份,C組市場參與者(第六十五名以後)總成交額確實創近半年以來新高,達1523.1億元,較修例運動下,上年十月份的總成交額1024.8億元,大增四成八。不過,業界人士坦言,近期總成交量確實有所增加,「但本地券商都輸咗幾年,收益都補唔返之前的虧損及日常運作費用。」

本地券商選擇結業,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王國安解釋,目前零佣金的競爭壓力,令本地券商難以經營。此外,監管機構收緊規管,券商可能一不小心就被重罰,令負擔加重。

為幫助本地券商擺脫困境,王國安早前亦曾提議恢復在2003年取消的「最低佣金制」,形容「揸的士都有起表價」,最低佣金起碼可以保證細行維持生計,以防大行以本傷人。不過,業界對「最低佣金制」反對聲音不少,耀才證券甚至斥該做法「形同虛設且不切實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