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調查:學生內地交流 行程僵化難達期望

2019-10-15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推行「學生內地交流計畫」逾十年,今學年更預留一億二千萬元,讓中、小學舉辦交流團,促進兩地交流,有機構去年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二百五十五名前線教師對計畫的看法,並進行分析。調查發現計畫有助提升學生個人能力,惟交流主題缺乏創新,而學生在「罐頭式」行程中學習的知識,亦難以達至教師期望;建議計畫更具彈性,容許學校加入校本行程,以切合學校需要。

政府由二〇〇八年起,推出不同類型的內地交流計畫,如「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為中、小學校提供不同交流行程,以促進學生前往內地交流。有關預算由計畫初期的一千二百萬元,大幅增加九倍至今學年的一億二千萬元,累計參與人數逾四十萬人次。

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在去年十一至十二月,即計畫的十周年時,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二百五十五位曾帶領相關交流團的老師對行程的期望與認同,以及參閱行程資訊,以總結計畫成效,發現不少交流團為減輕「紅色之旅」的觀感,多以「文化」為主題,惟十年來缺乏更新,無法吸引學生重複參加。

該中心研究員馮智政指,計畫由旅行社編排不同「罐頭式」行程予學校選擇,惟調查結果顯示,有關行程無法達到教師在行政負擔、導遊質素、行程內容等期望,「標書上對內地導遊只有外觀整潔的要求,在『價低者得』下,旅行社亦不會為導遊提供教育相關的培訓,大大影響交流團品質和學生體驗。」

在教學層面上,馮智政指受訪教師多認同交流團有助提升學生個人能力、拓闊學生視野及以普通話與內地人交流,卻難以釋除學生對內地的疑問、無法應用課堂所學、反思香港的角色及優劣等,「這或與行程較僵化,對內地接觸片面,學校卻難以按校本需要新增或修改行程有關。」

調查亦問及教師對交流團協助學生全面理解「一國兩制」、讓學生愛國及增加對中央政府信任的期望,分別為六點七五、七點二及六點五三分,馮智政指反映教師既不期望、亦不認同交流團有助達至上述成效。

中心董事戴希立建議相關行程,除了容許學校作彈性安排,如到訪姊妹校、按不同教學需要訂定行程外,亦應由「走馬看花地參觀國家偉大建設」的「旅行團式」遊覽,轉為「體驗式行程」,比如拜訪農村,「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觀察,明白國家正在發展階段,方能產生服務國家的責任感。」戴希立又建議政府應制訂完善檢討機制,定期檢討計畫成效。他指已將報告遞交教育局,並向特首林鄭月娥作口頭匯報,獲後者正面回應。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