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社會矛盾深 學校宜審時度勢

2019-06-20 00:00

隨着特首林鄭月娥周二正式就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社會紛爭與矛盾,公開向全港市民道歉。立法會昨亦獲政府通知,不會在暑期前恢復《國歌條例草案》二讀,好讓社會在社會爭議下能夠有所喘息。雖然中小學校園看似「風平浪靜」,但師生面對社會撕裂的問題,如何審時度勢,以免「撼頭埋牆」,成為校長與前線教師得思考的問題。

《國歌條例草案》原先訂在七月初恢復二讀,條例包括把國歌納入中小學教育,由教育局局長發出指示,使學生學習歌唱國歌,教育學生國歌的歷史、精神及奏唱禮儀,而國際學校與特殊學校亦受規範。經過逐條審議階段,教育界已充分理解條文與立法原意,爭議性大不如前。然而,因應刻下政治氣氛,正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所言,應把政治事件放在一邊,讓議會有時間修補及平靜。實際上《草案》審議與否,均不影響校內奏唱及教育國歌,故教育界反應不大,也多持理解。

刻下的社會矛盾紛爭,學校如視若無睹,往往重蹈錯估形勢的覆轍。聽聞特首周一在禮賓府會見中小學校長代表時,有校長仍然宣稱校園情況「風平浪靜」,旋即被其他與會校長代表反駁,透露師生在手機群組憂慮不安、應試情緒波動等,可見連研判校園情勢,教育界也落差甚大。不少校長已設法疏導,比如對於中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罷考、交白卷等異常情況,採取寬大態度處理,反之學校如採取嚴厲手法應對,比如不准學生佩戴白絲帶返學,未能回應他們對社會議題的感受之餘,恐會造成爭議。

另一個較普遍的情況,是不少學校安排警方主持講座,作為試後活動之一,一般是宣傳暑期工陷阱、網上騙案等滅罪訊息,但經過上周三街頭衝突,警察被指執法時過分使用武力,甚至有侮辱宗教與記者的言論,使警隊形象受到打擊。有校長友好同程尚達傾開,指不排除有學生在講座上針對警方執法提問,亦不能預視師生的臨場反應,隨時造成尷尬場面,正考慮把活動改期;據聞警方考慮到近日社會氣氛,亦主動把部分與師生接觸的校外滅罪活動延期,以免造成誤會。

校園面對社會矛盾,首務是疏導不安情緒,並避免製造事端,要「停一停、諗一諗」,同時亦要引導學生以正面態度,尋求社會和解,讓師生在暑假能夠休整,始是關鍵。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