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基準試誤解不絕 正名刻不容緩

2019-05-24 00:00

本港教師的教學及語文能力向來絕不遜色,但最近出爐的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基準試)成績,有逾半人「肥佬」,令社會嘩然,以為前線教師水平不濟,誤人子弟,其實造成這個誤會的元兇,正是「教師語文能力評核」這個名稱,令人誤解參加評核的考生是前線教師,雖然教育界多年爭取基準試「正名」,但教育局對此始終未有改善,誤解長期存在,對在職教師有欠公允。

首屆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在〇一年推行,原意讓在職及有意擔任英文科與普通話科教師,達至指定的語言及教學水平。隨着當局要求兩科在職教師最遲須在〇六年達標,現時基準試已不再反映現職教師的語文水平。今年約一千五百人及一千七百人,分別應考英文科及普通話科的評核,而兩卷均設聆聽、閱讀、口語,以及寫作或拼音卷,同時設有只限教師參與報考的課堂語言運用卷。

綜觀今屆基準試成績,英文科及普通話科在課堂語言運用卷達標率均是各卷之冠,各有近九成人達標,可見前線教師的語文教學水平不俗,但沒有限制報考者身分的其他卷別,成績卻甚為參差。事實上,外界對基準試的印象,仍停留在以往針對現職教師能力的功能。若考生已取得英文科相關學位及接受師資培訓,可獲全面豁免英文科教師語文能力要求,其實說明現時應考基準試的考生,並不反映在職科任教師的能力,維持「教師語文能力評核」現名,恐引起公眾誤解。

那麼該考試名稱可以怎樣改?以往有意見提出取消「教師」二字,即「語文能力評核」,但予人誤解以為是國際英語公開考試IELTS、普通話水平測試;另一種建議正名為「英文\普通話教學能力評核」,考生只要達標便具備兩科的語文教學能力,相對現名更為清晰,然而當局多年來卻置若罔聞,每年先後公布達標比例及考試報告,坊間便兩度對教師語文能力作無端批評。教育局回應指,評核內容、形式等原意是為英文科或普通話科教師而設,又稱經當局多年詮釋,「坊間已鮮有混淆參加評核者的表現和現職語文教師的語文能力水平。」

基準試「肥佬」比例高並非壞事,能確保英文及普通話科課堂質素,但外界對評核「顧名思義」自行解釋,長此下去,實在有違政府「對教師好一點」的政策原則。對於「正名」問題,當局真不能再「鴕鳥」下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