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改善特教生支援 須雙管齊下
2019-02-21 00:00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發現,教育局支援非華語生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空間,其中「名單小學」機制令非華語生過度集中於部分學校,而額外撥款機制,取錄相差一人,金額差額竟達十六倍,掀起社會討論,反映支援未對位的問題。
家長選校時考慮到學校支援經驗與口碑,確是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鼓勵一般學校取錄非華語生的措施到位與否,報告指當局向中小學提供額外撥款差異甚大,取錄一至九名非華語生,僅可申請五萬元額外撥款,但十人或以上卻獲每年至少八十萬元,亦影響學校取錄非華語生的意欲。
改善非華語生教育,必須從學校與家長雙管齊下,否則便出現「雞與雞蛋」的邏輯問題,正如《小學概覽》新增「非華語生的教育支援」欄目,逾半學校並無填寫,當局解釋是取錄不足十人學校,未必須作出標示,但家長缺乏足夠的選校資訊,往往只報讀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學校,生源始終不能分散,試問是家長選擇使然,抑或政策未能到位?
在「名單小學」與額外撥款機制,情況亦是相若,既然取錄非華語生是學界共同責任,那麼全港學校應準備及公開支援非華語生的配套,讓家長全盤選擇考慮,而非通過「名單小學」另作推薦,或以《概覽》留白變相促使家長以剔除法選校。撥款機制亦應重新檢討,除了增加取錄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撥款額,亦可以考慮加入等級,以收窄不同收生人數所獲撥款差距。同時,要加強非華語生的家長教育,令他們放心讓子女在一般中小學同樣獲得調適與支援,以語言環境滲透的學習中文,也許更有利子女融入本地社會,現在家長掌握的資訊與信心不足,正是問題持續的成因。
中小學教育體現共融社會,讓非華語生融入本港,需要更宏觀的發展策略,有更詳細的政策目標,今次報告的發現,值得思考與探索。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