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诊中医前须知|中医治病基本通识 助医患互信配合 发挥最佳疗效

2022-05-20 00:00

抗新冠肺炎一疫,中医显见其功,令本已开展中医药发展的港府,更积极加快把中医纳入医疗体系的步伐,港人享用中西医并治的医疗配套服务前,有需要对中医学基本治则理论,有一定的认知,方可求诊有道及达致医患互相配合,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强调不独治一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中医临牀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及确定治疗方法。举个例子,感冒是一个疾病,但由于个体的体质不同、感邪的差异、疾病的发展情况不同等因素,可表现为风热、风寒、暑湿、气虚、阴虚等不同的症状,这就需要医师根据四诊(即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辨清疾病的证型,才能对症下药。

这也是中医治病非常具有灵活性的原因,一个患者因「泄泻」就诊,经辨证后诊断为「脾虚泄泻」,给予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中药外,患者惊觉除了大便改善外,本身困扰他的鼻敏感也改善了。中医治病不会单独独治一个病,而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对于这位患者,泄泻、晨起流清鼻涕、精神差等症状都是由于脾虚湿盛所导致的,所以只要改善根本的问题,诸症皆除,这也是辨证论治的优势所在。
因人、时、地制宜

中医讲究治疗疾病要根据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使是长期病患者的处方,亦会随四季的转换而有所不同。

香港地处岭南,夏长冬短,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徵,尤其是踏入夏季,湿热偏盛,在制定处方时亦不忘适当加入清利湿热、解暑的中药。此外,香港人夏季常贪凉,经常饮食生凉或冷气温度过低,易致脾胃较弱,故多需要固护脾胃,临牀上多用健脾益气、助运祛湿的中药,并建议平日可以淮山、杞子、黄芪、党参、芡实等煲汤饮用保健。
普遍所存误解

坊间不少人对中医都有误解,以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不然,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如用兵,用药之得当,则疾病立消。以本港这次「第五波疫情」为例,在医疗系统受重压下,不少确诊市民寻求中医诊治,在中医药的帮助下,短则三、五天便可消除症状,并减轻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机率。中医在很多急性疾病上的疗效显著、快速,例如感冒、头痛、疫症、皮肤病、痛风急性发作等,而对于一些痛症或伤筋,例如急性拉扭伤、扭伤脚踝、落枕、腰痛、肩周炎等,中医能利用针灸、推拿、复位等疗法,迅速于当下缓解症状,见效甚速。
执业资格高要求

时移世易,中医已不是以往的江湖郎中,而是受规范的医师。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中西医学知识、临牀实习经验等,都是成为中医师必须条件,而且为保障市民的健康,只有通过中医认可组织举办的执业资格试,成为注册中医才可在香港作中医执业,而中医执业资格试每年及格率约为三成,也反映了本港中医执业资格试的难度较大,对医师也有较高要求。

想知更多健康资讯 请到WeCare Health专页浏览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更多新冠疫情资讯,请到以下专页浏览

按此 https://bit.ly/3JqiBzz

立即下载 | 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