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 – 疫市而上 南区艺术新动力|艺术有价

2022-03-31 00:00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香港画廊发展史的文章,原来第一家非古董的画廊早在1963年成立,到了最近二十年才大放异彩,成为近年香港艺术市场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过去三年,香港画廊业务受到疫情影响及租金昂贵等问题,情况开始出现变化。

文:苏媛

图:由德萨画廊、布朗画廊提供

布朗画廊现正举办的《帝国的幽灵》展览。
布朗画廊现正举办的《帝国的幽灵》展览。

踏入2010年,香港画廊发展进入第一波全盛时期,外国顶级画廊看中香港艺术市场潜力,纷纷进驻,加上本地资金,几年间大大小小画廊涌现,中环成为主要据点,接着也衍生了其他艺术区,非常热闹。但过去三年,因应疫情影响及中环租金昂贵,情况开始改变,最明显是在疫情初期,一些扎根中环多年的画廊也另谋据点,像发展已具规模的南区黄竹坑便成为热门之选,德萨画廊和布朗画廊就是其中两家。虽然离开了核心地点,但黄竹坑不仅租金比中环便宜许多,地方宽敞也让策展有更大自由和想像空间,对画廊的发展不无好处。

随着南区发展日渐成熟,近年各家画廊联合举办活动,吸引更多人前往。「南区周末」就是该区画廊和香港画廊协会合办的项目,因为疫情影响,3月底开始的活动改为虚拟导赏,有十多家画廊参与。德萨画廊推出内地艺术家林菁菁新展览《别处》(即日至5月7日),展出一系列全新的混合媒介作品。林菁菁出生于上海,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得本科学位后前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并于2020年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目前活跃于北京和纽约两地。她在作品探讨现代社会中自我身分和文化的冲突,希望参观者对许多日常的概念重新提出疑问,例如何谓自我/他者?文化、政治、历史及经济对我们有甚么影响?作品涵盖了行为、装置、绘画、混合材料及影像等多种媒介。

林菁菁的作品《云烟深处》,带有外星元素。
林菁菁的作品《云烟深处》,带有外星元素。

《别处》作品里不时出现外星元素融入模糊却熟悉的土地与城市景观中,通过画廊空间中的大型窗户,向观众展示了另一个维度。作品探究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模式,通过不明飞行物与太空舱的形象,将外星叙事融入画作,描述关于科技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怪诞游戏,在动荡时期更引人注目。创作者呈现的世界既诗意又怪诞,像今天的世界,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这也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动荡的社会、政治和科技冲击的戏剧性写照。作品出现的孤独人物或背对观众,或面孔被遮挡,造型充满未来感,作品构图以粗黑綫分隔,营造了观众通过窗户观看的错觉。

帝国与压逼

《别处》探讨新世纪的生活模式,而布朗画廊的《帝国的幽灵》(即日至5月14日)展览,回顾帝国主义历史,通过侨民艺术家的作品,反思黑色大西洋和亚洲帝国主义贸易路綫之间的交集、重叠和失调。展出的艺术家包括多位非洲和亚洲的艺术家,其中有中国近代大师赵无极。

展览的核心理念,在于探讨散居于世界各地的非洲和亚洲艺术家,如何在当下的时代参与关于奴隶制、移民、殖民主义、主权、贸易和帝国主义的对话。通过彰显这些社群所表现出的解放、反抗及坚韧不拔的自觉行为——尽管他们的历史环境不尽相同,展览却为深入理解相关的集体历史提供了讨论的平台,并聚焦当代侨民艺术家在今天如何以不同方式参与历史。作品包括绘画、摄影、雕塑、纺织品和各种混合媒介,展览在香港展出后将会移师伦敦,两个城市的呼应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

《帝国的幽灵》展览点题作品——Adam de Boer的《 Fool's Cap Map of the World no. 2》。
《帝国的幽灵》展览点题作品——Adam de Boer的《 Fool's Cap Map of the World no. 2》。


加纳裔的策展人Larry Ossei-Mensah表示一直希望策划一个探讨殖民地历史的展览:「我们不仅要阐述黑人经历的细节,亦要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亚洲人在内的其他社群是如何被压逼。我认为在香港开始这场对话非常有趣——剖析香港如何形成,以及香港现在正发生甚么。在伦敦,我们还将展出来自诺丁山狂欢节的作品,狂欢节本身是一种源于反抗的行为,最终却成为一种仪式和庆祝。」

看到牙买加出生的艺术家Paul Anthony Smith一张捕捉人群在伦敦街头狂欢的摄影作品,心中一动,期待大家很快迎来没有口罩的束缚,在街上自由欢跃的一天。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