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乐趣|迷失的摩登 三位建筑界专才撰写 详解25个香港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2021-11-09 00:00

《迷失的摩登——香港战后现代主义建筑25选》三位作者都是建筑界专业人士,本书以战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引子,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邀请广大读者了解香港建筑的现代史。

「建筑探讨的不只是风格与美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缩影与历史痕迹。」我同意本书的说法,也对这段描述很有感觉︰「中环下车,以古铜色的圣佐治大厦为方向指示上班路线;塞入观塘,寻找地标性的圆筒形九龙面粉厂打卡拍照;油麻地拐弯,发现信义真理堂宛如挪亚方舟在城市中航行。」因为以上建筑物都是在我人生三个重要阶段频密出现过。

我曾在中环工作,返工从办公室赶过去健身会,就一定经过圣佐治大厦,黄昏日落之下的古铜色是我全日觉得最美的一刻。当我迁居九龙,不搭地铁要坐车的话,总是从观塘绕道看到这座面粉厂,我来不及缅怀过去了,事关经常塞车,我只想快点经过。至于那座挪亚方舟教堂,是我儿时返学必经之处,当时窝打老道车辆很少,站在教堂之前,有如去了外国。

建筑物是我的回忆,建筑物更加是这个地方的集体回忆,是城市文化的主体部分,以前我们没有意识,五十年前,香港是翻天覆地的时代,三个字形容︰拆拆拆!当时我被传媒舆论灌输的见识是,香港需要进行不断建设,甚么都要破旧立新,旧的不拆,何来新的高楼大厦?

有一位名笔写过对旧中环邮政总局迁拆与否的高论,那些年,香港的保育意识单薄。名笔告诉大家,只有欧洲城市才要保育,也值得保存那些古典建筑,因为欧洲地方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香港学乜人去保育?也不外开埠百多年而已,那幢楼够资格去维护,全部不如香港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那么重要。我醒起《精武门》李小龙在片尾行出去就义的场景,临行前他对罗维(饰演来劝李小龙向日本人投降的租界探长)说︰「我读得书少,你唔好呃我呀。」

当年名笔读得书多,又经常环游世界,我是一名小小学生,觉得只得四层高的旧中环邮政总局,有少少「阻住地球转」,拆就拆吧。回顾网上记载的资料︰「旧邮政总局大楼位于香港岛毕打街与德辅道交界,即现在环球大厦的所在地,大楼于1911年建成,1976年清拆。」旧邮政总局原来是珍贵的时代建筑物,「建筑师选取了花岗石这种当时属于较昂贵的物料,来建造大楼的主要立面。至于其他墙身则采用了广东红砖,表面再以厦门砖筑砌。大楼外墙的结构彩绘——以红砖及花岗石本身的颜色在立面上砌成间条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这正是维多利亚歌德式全盛时期所流行的装饰手法。」

屹立在港岛中心地带的旧中环邮政总局,不仅有历史意义,也具有高度的美学表现。「其特色包括对称的立体设计、采用分段横向石料设计的地下柱身、拱顶上稍为夸大的楔形拱石、游廊间的圆拱廊、角楼及屋顶上的多个山墙等。」俱往矣,伟大的建筑物灰飞烟灭,说明了些甚么?就是香港那代人都是「读得书少」。可幸香港后来明白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香港人开始有保育意识。

「近年日渐醒觉的保育意识,令香港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在这些建筑慢慢消失的今天,本书希望能够通过记录和研究,为这些早期香港建筑保留血脉,为未来的香港建筑设计发展提供赖以维生的养分和脉络。」本书令我有回忆,也产生了对保育的共鸣,于是成为我书柜的收藏,这个周末我翻看了两三遍,真可谓爱不释卷。本书目录分五大范畴︰一、公共;二、民娱;三、商业;四、工业;五、宗教。全部共有二十五座建筑物,当中总有你的生活一部分,总有你的记忆和印象。

「二十五幢香港战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五个不同时空发生的社会故事,即使都有日倒下,我们可否赶及在拆卸以前细意聆听?」香港旧建筑物是香港人的共同财产,如何悉心维护,需要教育工作,让年轻一代明白保育的重要,这才能留住香港人的香港心,以及我们对这座城市的骄傲。

《迷失的摩登——香港战后现代主义建筑25选》

作者:黎隽维、陈彦蓓、袁伟然

出版:蜂鸟出版

售价:$138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