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专栏】唐人艺术基金会/凯伦伟伯画廊新展 本地艺术光辉岁月

2021-06-24 00:00

邓启耀录像作品《Daydreaming by Sea of Japan》。
邓启耀录像作品《Daydreaming by Sea of Japan》。

经历了一年多的疫症低潮,香港艺术界似乎已全面复苏,拍卖和博览会都交出不错的成绩单,展览也一个接一个,这个夏天不愁寂寞。

位于中环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去年夏天在黄竹坑再起炉灶,增设了「唐人艺术基金会」,目前正在举办一个有十一位香港艺术家参与的联展《光辉》,包括陈育强、黄进曦、张施烈等,同样是一个搞展览与活动的基地,为甚么定位是基金会而非画廊?根据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基金会是基于收藏家与艺术家不同需要而成立,服务的对象以收藏家为主,举办收藏家的藏品展可以更针对性地把收藏家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也可以说是我们对收藏家的一种服务,同时希望通过展览、学术研究和活动,让基金会成为一个学术基地,促进本地艺术的发展。」

《光辉》正是香港收藏家林伟而的藏品,林伟而本身是建筑师,多年来集中收藏香港艺术家的作品,不时举办展览。这次联展以《光辉》为题,显示艺术家对光与空间关系的探索,包括绘画和装置作品,以不同手法编织出一幅香港的光影风情画。

这个题材与林伟而的专业不谋而合:「在艺术,如同在建筑,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光与空间的关系。从文艺复兴至今,艺术家不停在探索光的表达,有如在媲美神的创造力量。我邀请了多位香港艺术家来参与,大部分都是我在这两年内认识到及收藏了作品的。近年香港艺术家的布上作品也有了光辉的成果。光辉,不止是说一个光源,而是光在空间或物件上产生的作用。光辉岁月,也可以是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表达。我觉得香港艺术,现在也是一个光辉时代,好让收藏家与艺术家一同拥抱这光辉岁月。」

如果要选集中推动香港艺术家的画廊,今年踏入第二十二年头的凯伦伟伯画廊规模虽然不大,却是主要推手之一,许多香港本土和以香港为家的外国艺术家都曾经与画廊合作。目前展出的两位艺术家,分别是香港「八十后」刘晓彤,以及来自纽西兰的卜以思(David Boyce),两位背景不同,创作媒体也不一样,所以展览带点自嘲地以《牛头不搭马嘴》为题,不过两位同样以香港作为生活和创作的基地,而展品都是新冠肺炎期间的作品。

卜以思以摄影作品著名,不过在这次展览中探索其他创作技巧和材质,包括以胶彩和天鹅绒为材质、配上声音的作品《美丽与危机》,以肺炎病毒形状的图像描绘疫情下的香港,又以文字为本创作简洁而幽默的油画作品,对艺术家、艺术顾问,以至整个艺术市场生态提出疑问,像《我可以制造多份》,令人会心微笑。刘晓彤则聚焦绘画的过程和留下印记,哑色的土地色系作品同时带有沉郁和童趣,作品《青马大桥》和《跑马地游乐场》,以独特的视觉表现香港不同地标,非常具有个人风格。

看完这些作品,你会发现香港的确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一直默默耕耘,在这个号称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争取资源。不过,其中能得到与画廊合作的机会,甚至获得收藏家垂青的有几人?刚刚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毕业展,非常感动,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无疑是稚嫩的,但年轻人独有的「大无畏」冲劲扑面而来,掩盖了任何所谓技术上的不足。

与在场的年轻毕业生聊天,发现他们每个对创作都充满热情,但对前途同时感到迷惘,而他们都面对同样问题:离开校园后实在无法负担工作室租金,有些更是考虑离开香港。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也感到香港租金昂贵、发展机会不足的压力,何况是刚毕业的学生?看到特首谈到香港成为世界主要艺术中心、市场大为兴旺时眉飞色舞,不禁哑然失笑。

又一批艺术幼苗萌生了,年轻人创作力量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养分。商业画廊毕竟要考虑市场,培育新进艺术家及本地艺术收藏家的工作巨大,有待有心人共同努力!

文:苏媛 图:唐人艺术基金会
苏媛,一位业馀艺术爱好者,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学习东方文化和中国艺术,曾参与艺术拍卖、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研究范围以玉器和近现代中国书画为主,经常出没香港和内地的拍卖会与画廊,游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