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工作室 火炭艺术群像

2021-01-07 00:00

经历变幻无常的2020年后,我们在2021年踏入一个新阶段,开始熟习世界的新常态,好像香港的文化艺术领域,亦因此而反覆调整模式,回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如一年一度的《火炭工作室开放日》,亦因疫情与限聚令须作出改变,让艺术家与公众的互动,不再以单一的实体形式进行。纵使今年的《火炭工作室开放日》因疫情而减少了开放的艺术单位,不过艺术家们仍然展示出具活力的艺术发展图景,给予新时代崭新的方向。

《火炭工作室开放日2021》承袭过去举办多年的《火炭工作室开放日》,对外开放九位艺术家的工作室,除了能吸引艺术界别的人士前来了解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外,也让公众了解艺术圈的发展生态,窥探其神秘面纱后的面貌。回首过去,自约2000年起不少年轻艺术家因廉价租金而纷纷搬进火炭工业区,也让此处逐渐成为闻名的「艺术村」。当火炭发展成小型艺术村,也一度成为重要的艺术社群,艺术家联合发起开放日,让业界人士及大众能更关注本地艺术界,也向世界各地推广香港艺术,尤其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

这样的历史却随着不同因素而改变,一方面,艺术家的工作室增多,火炭的租金也逐渐提升,艺术家开始落户在不同地区,如牛头角、葵涌等,导致火炭的重要性减低。另一方面,筹办开放日的伙炭有限公司亦于2015年解散,往后的开放日须另觅筹组班底。好像本年开放日的筹办者萧爱冰(Winnie),本身也是火炭艺术村的其中一位艺术家,她便与开放的单位一手一脚、亲力亲为筹备。「虽然今年碰上疫情,我们已预计前来开放日的人不多,但我们仍坚持举办,因为我们希望可让火炭艺术村的精神薪火相传。」

Winnie说到,今年只有九位艺术家或单位参与,部分艺术家因疫情或其他理由不欲参加。因此最后直至去年12月初,才真正落实举行今年度的《伙炭工作室开放日》。虽然近年的开放日不再如过往般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事实上,仍有不少艺术家活跃于此。「其实仍然有数量不少的艺术家在火炭,只是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户』,但其实都是卧虎藏龙。」Winnie说。

好像参与本年度开放日的九位艺术家皆独当一面,每位开放的工作室也自有独立的主题与创作形式,展示各类媒介的独特性与开创性。Winnie举例,如陶艺艺术家赖志刚便在工作室「艺舍」展示其精湛的陶艺技巧,并示范以柴烧窑的方式制作,更教导公众制窑,甚为鲜见。吴少强的工作室「童梦馆」则展示以大理石作物料的雕塑,充满本地特色。另外,工作室「Artists' Den」的陈韫丽以油画的笔触来作手画刺绣,精巧独特。冯惠仪的工作室「思情惠轩」则以贝壳绘画,重塑香港的大自然,形式新颖。可见参与开放日的艺术家均尝试各种不同的媒介与题材。

除此以外,Winnie也提到,一些居港的外国艺术家亦落户于火炭,让火炭的艺术生态更显多元。好像在香港与日本皆设有工作室的艺术家Nelsón Cabán,便于火炭的工作室「Atelier Agüeybanà」展示特色绘画,糅合了香港与日本的特色。

Winnie坦言,本年举办开放日的最大挑战,必然是反覆不定的疫情。Winnie认为,即使参观人数不如过往,缺少了艺术学校的学生,甚或远道而来的外国人等,但她认为开放日是重要的途径,让此处的艺术家对外展示,因此她仍然坚持举办。

「我们想了一些办法,好像善用网络平台来与各地无法前来参观的观众交流。我们一方面播放预先拍摄的影片,另一方面,在举行开放日的四天期间,于不同时段展示实时的影像,记录艺术家的工作室,犹如线上的Studio Visit,这也是今年面对疫情的新尝试。」事实上,在开放日以外,Winnie也积极推广火炭的艺术家,将他们推荐予《Affordable Art Fair》与《亚洲当代艺术展》等,可见火炭仍然是由下而上的重要艺术群体,不容忽视。

文:观青 图:受访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