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三幢历史建筑外部列法定古迹 包括冯平山楼、仪礼堂及梅堂

2018-11-16 11:17

冯平山楼面向般咸道的正立面。
冯平山楼面向般咸道的正立面。

政府今日宣布,古物事务监督(即发展局局长)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香港大学3幢一级历史建筑,即冯平山楼、仪礼堂及梅堂的外部列为法定古迹。有关公告今日刊宪。3项古迹的详细资料已上载发展局文物保育网页(www.heritage.gov.hk)。

其中,冯平山楼原名冯平山图书馆,为港大的中文图书馆,由已故的冯平山慷慨捐助兴建,于1932年12月14日揭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楼曾用作存放私人、学校及政府机构的藏书。1953年,中国艺术及考古学陈列所成立,在冯平山图书馆其中一个房间举行展览。1962年,冯平山图书馆的藏书转移至新建的香港大学图书馆总馆,其后冯平山图书馆改作冯平山博物馆,1994年更名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并于1996年新翼徐展堂楼建成后向公众开放。

冯平山楼由利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楼高3层,立面以红砖砌成,并以花岗石石雕作装饰。屋顶有一大型玻璃穹顶,立面呈对称设计。整体设计展示的建筑特色,包括扇形的平面布局及中间弧形部分的设计等。立面以大型壁柱、窗框、三角楣饰、矮墙及带饰线的檐口作装饰,设计雅致。以实木精雕而成的旧门、窗户及其原装黄铜配件,至今大多尚存。

冯平山楼的背立面。
冯平山楼的背立面。
冯平山楼的正门近景,花岗石门围上附有优美的古典饰边。
冯平山楼的正门近景,花岗石门围上附有优美的古典饰边。

仪礼堂于1914年启用,是第2幢由港大直接管理的学生宿舍,以港大首任校长仪礼爵士命名。梅堂则于1915年启用,是第3幢由港大直接管理的学生宿舍,以第15任香港总督兼港大第二任校监梅含理爵士命名。

仪礼堂与梅堂均以首幢由港大直接管理的学生宿舍卢嘉堂为设计原型,2楼及3楼为学生房间,食堂、休息室、校工宿舍及浴室则设于地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仪礼堂曾被徵用作临时医院,以支援玛丽医院,而大学职员和学生则大多住在梅堂。1942年元旦,学位颁授典礼在梅堂举行,向日军攻占香港期间应考毕业试的14名医科生颁授战时学位。仪礼堂于1956年改作体育馆,1963年翻新后用作宿舍。

1966年6月,仪礼堂和梅堂旁边斜坡在豪雨下发生严重山泥倾泻,两幢宿舍需紧急疏散,以待全面维修。两幢宿舍东端的舍监宿舍均须清拆,港大藉此把卢嘉堂、仪礼堂及梅堂合并为一大型宿舍群,改名为明原堂。明原堂于1969年启用,由卢嘉翼(原为卢嘉堂)、仪礼翼(原为仪礼堂)及梅翼(原为梅堂)组成。自此,女生亦可入住明原堂,部分获分配宿于梅翼东翼二楼和三楼的房间。卢嘉翼于1992年拆卸时,仪礼翼和梅翼分别回复原名仪礼堂和梅堂。

仪礼堂和梅堂同由甸尼臣蓝及刼士设计,楼高3层,以红砖建造,立面设计雅致,加入丰富的建筑元素,包括正门门口上方的弧形楣饰、粗面砖柱、多立克式柱头、窗沿、檐楣和栏杆。立面墙身饰有中式陶制漏窗,与红砖墙对比鲜明。中式金字屋顶铺上双层瓦片,具本地特色。

仪礼堂面向月明泉的正立面,饰有粗面砖柱及造型精美的门廊。
仪礼堂面向月明泉的正立面,饰有粗面砖柱及造型精美的门廊。
仪礼堂面向梅堂的背立面。
仪礼堂面向梅堂的背立面。

梅堂面向仪礼堂的正立面。
梅堂面向仪礼堂的正立面。
梅堂的屋檐下有多个装饰性的托架,其下方饰有檐楣。
梅堂的屋檐下有多个装饰性的托架,其下方饰有檐楣。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