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办成立40年 张晓明强调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及特区繁荣稳定

2018-09-13 22:23

张晓明就港澳办成立40周年发表讲话。资料图片
张晓明就港澳办成立40周年发表讲话。资料图片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在庆祝国务院港澳办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以《这里有我们共同的情怀》发表演讲。

讲辞节录如下:

 讲话全文

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弘扬港澳办的优良传统,增强港澳办人的集体荣誉感,激发港澳办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什麽是具有港澳办特色的优良传统呢?近期我们安排了一些老同事访谈,也请了部分老领导回到办里来爲大家作报告。综合他们的意见,我想是不是可以简要归纳爲以下4条:

一是心系家国事业重。可以说,港澳办的同事绝大多数都是被港澳工作吸引过来的,或者说是被「一国两制」事业感召过来的。港澳事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就是我们选择到港澳办工作的吸引力。港澳办最早的一批老司长,如郑伟荣、诸桦、邓强、莫瑞琼、锺鸣同志,本身就是香港居民,他们是受新中国的感召回到内地的。港澳办人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实现港澳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作爲一种神圣使命,并爲之忘我工作,甘于奉献。爲此,港澳办很多同志「一生只做一件事」,「从一而终」,不是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当作一项热爱的事业。我们的老主任廖承志同志,出生于革命家庭和政治世家,自己也是「老革命」,一生坐过「七次半」监狱,九死一生,历尽磨难,但他始终胸怀报国之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晚年爲祖国统一大业日夜操劳、殚精竭虑。1980年3月,他到美国做心脏搭桥手术,由于这类手术的成功率当时并不高,此前又发生了罗瑞卿大将在德国医院手术台上意外去世的事故,许多关心廖公的人都劝他不要去冒这个风险。他在手术前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考虑到我目前的病情和心脏功能日渐衰退的现实,如果继续采用保守疗法,即主要靠药物维护,是不能完全治愈的……这种状况使我不能正常地工作,实际上处于长期休养状态,这是等死状态,我是绝不甘愿的。如果手术成功,将可以延长我爲党工作的时间,最少五年,多到十几年。」这段话是廖公以身许党许国的真情表白。鲁平同志1995年5月初检查出患有胃癌,仍抱病完成原定到港澳出差的任务。在胃切除四分之三、头发因化疗脱光后还没有再长好的情况下,他就戴顶帽子回到办里上班,硬撑着站完了香港回归的最后一班岗。相信很多同志都记得香港回归前全办上下超负荷运转、整天忙得热火朝天的场景,有些同志曾经累得晕倒在会议现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爲港澳办人珍贵而温馨的集体回忆,也诠释了港澳办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

二是求真务实勇创新。「一国两制」前无古人,「一国两制」实践注定要不断面临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港澳办因爲要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社会打交道,特别注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充分考虑港澳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关注港澳的社情民意,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并善于以创新的思路举措,解决一个个看似难解甚至无解的难题。这个月下旬,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即将啓用。在西九龙站设置内地口岸区,实行「一地两检」查验模式,一度被认爲存在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我一开始就笃信这件事一定能办得成,因爲鲁平同志讲过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1978年刚到港澳办工作时,廖公就交给他一个任务:到广东协调处理香港与内地的「三通」问题,重点是开通九龙至广州的直通车。那时人们思想观念中「左」的烙印还很深,许多人听说这个想法后都直摇头,认爲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之间搞火车直通,是不可想象的事,近乎「天方夜谭」。但到了1979年4月4日,直通车顺利开通了。所以,如果与当年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作比较,现在我们推进西九龙站「一地两检」这样便利乘客、惠及民生的好事,还能难到哪里去呢?还有什麽办不成的理由呢?再往早说,港澳居民国籍问题的处理办法,基本法的解释制度,预委会和临时立法会的设立,CEPA的安排,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以及澳门大学迁至横琴新校区、爲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定85平方公里水域,等等,哪一件事不是创新呢?可以说,务实、创新是港澳办与生俱来的基因。

三是精简高效俭爲乐。廖公组建港澳办之初,就爲港澳办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甚至招收到港澳办的干部,大多要由他亲自面试。几十年来,港澳办从来没有大规模扩充,与历任办领导对干部队伍重质不重量、尽职不揽权不无关系。无论是新招录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还是面向社会的公开选调,都要精挑细选,特别是把好政治关、品格关。虽然人手少,但出活儿,工作质量好、效率高,常常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和其他部门的称赞,连港澳办的汇报材料都常常被认爲自成一体。基本法起草、第一任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回归大典筹办等大事,工作量那麽大,都是靠着不足百人的团队完成的。而我们的办公条件则一直相形见绌。从一开始在华侨大厦租房办公,到北新桥王大人胡同的小院,再到永定路,后来又到甘家口百万庄南街,辗转4次才搬到今天月坛南街77号这个也只占「半壁」的大楼。建办之初相当长一个时期,连食堂都没有,大家都是自己带饭,中午在锅炉里简单热一下就对付过去了。一张乒乓球台,休息时是大家争抢打球的地方,中午是大家围坐的饭桌,开会时还是共用的会议桌。但就是在如此简陋的办公条件下,港澳办人以艰苦朴素、勤俭办事爲乐,干成了一件件举世关注的大事。

四是平等友爱一家亲。这从称谓就可以看出来。同事之间,无论级别高低,过去都不叫官职,而一律以同志相称。办领导从来不摆架子,大家都是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排队取餐,不搞特殊化。年长的同志对年轻人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传帮带,既大力培养、大胆使用,又严格要求。老同事常常设家宴招待单身青年,还热心地帮着介绍对象。遇有重大活动和专项工作,往往全办齐动员,相互多补台。刚才一些老领导老同志都讲到了特别怀念的一些人和事,都反映了那时候港澳办风清气正的人际关系和机关风气。

孔子说,人生「四十而不惑」。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单位来说,「四十不惑」,要求我们对所担负的使命和职责有更内在的自觉,对「一国两制」事业和港澳工作的规律性有更成熟的认知,对如何应对各种风浪有更强大的定力。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说,我们理应有这种「不惑」。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把「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作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这凸显了「一国两制」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港澳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港澳工作必须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于这个大局。从「一国两制」事业和港澳工作的局部来说,如果把港澳回归前的中英谈判、基本法起草和筹建特别行政区等活动都算上,我们从事「一国两制」实践已经有30多年时间。即使从港澳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一国两制」全面付诸实践算起,也已经超过20年。经过这麽长时期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也自信有这种「不惑」。特别是以去年「七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香港爲标志,港澳形势呈现稳中向好、持续向好的态势,我们对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进一步治理好港澳、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愈加充满信心。国家强盛对港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心转变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当然,我们也深知,正如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充满艰难一样,「一国两制」实践的过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国两制」本身就包含也包容着矛盾对立,港澳在实现平稳过渡的同时必然遗留不少隐患和问题,新政权和新的宪制秩序的建立难免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们看待港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时,切忌理想化、简单化、情绪化。随着港澳进入「五十年不变」的中期,许多问题已经并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再加上国际斗争大格局的影响,把港澳治理好绝非易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工作的重要论述爲指引,深刻认识港澳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以前辈们爲榜样,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积极作爲,善于创新,深耕细作,久久爲功。

我回办里工作马上就满一年了,在与大家共事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港澳工作如何更好地配合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港澳办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港澳办每一名同志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我愿就港澳办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履职尽责,与大家分享4点想法:

一是当好中央处理港澳事务的参谋和助手。这是港澳办的基本定位和角色。我办是国务院专责港澳事务的办事机构,同时也是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的办公室,在港澳工作系统中居于中枢位置,承担着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港澳事务的职能。要加强战略谋划,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系统谋划近期和长远的港澳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港澳社情民意,善于通过调研洞幽察微,爲中央决策提供信息、提出建议。要加强统筹协调,与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保持密切联系,多沟通、多协商、多服务,充分调动各方面包括地方港澳办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及时落到实处。

二是当好「一国两制」方针的守护者。鲁平同志在香港回归前就讲过,港澳办要当好「一国两制」的守门员。廖晖同志在与董建华行政长官第一次会晤后就表示,港澳办不仅要当好「一国两制」的守门员,还要当好特区政府的联络员、港澳居民的服务员。这些表述都体现了不同阶段港澳办的角色重点。今天我们讲的「一国两制」的守护者,是个全面守护者的概念。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两制」差异,切实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坚定地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防范和阻止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事务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一国」原则,牢牢守住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明确的三条底线,对「港独」等严重违反「一国」原则、严重违反基本法的言行,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与特区政府共同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总之,要确保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三是当好港澳与内地融合发展的促进者。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部署。这种融入或融合发展,不是有些人担心的要模糊两制差异或导致港澳「内地化」,而是像韩正副总理最近所强调的,要遵循「一国两制」「依法办事」原则,促进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造福港澳居民。无论是从国家发展全局需要来看,还是从港澳自身发展需求来看,这种融合发展都是大势所趋。港澳办在这个过程中要当好「媒人」,找准切入点。特别是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爲重点,支持港澳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实现自身大发展。最近我办同事在就有关课题进行调研时,深圳一位专家向我们建议新时代港澳工作要重点关注4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治理」,就是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高度来考量和确立我们对港澳的治理理念、思维和制度;第二个是「安全」,就是要从国家总体安全的高度来全方位审视港澳在政治、经济、科技、金融等方方面面的安全因素,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和安全体系,并以其独特之处爲国家扩大开放起到安全阀作用;第三个是「融合」,就是要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特别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平台,大力推进包括法律在内的制度和体制创新,促进大湾区内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通,既以港澳所长应国家所需,也以国家所长应港澳所需;第四个是「离岸」,就是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格局中,不能仅仅把香港作爲经济贸易的中转站,更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通过香港进行全球资源配置。这些看法对我们不无啓发意义。可以说,推动港澳与内地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港澳办今后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和重头戏,大有可爲。

四是当好港澳同胞的贴心人。港澳办的同志首先要知港澳、懂港澳,爲港澳同胞办实事、办好事。一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港澳的社会制度和运行特点,深入了解港澳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广泛接触港澳社会各界人士,与他们以诚相待,多作坦率交流和换位思考,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真心换真情。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港澳同胞之所想、急港澳同胞之所急,发挥好统筹协调有关政策制定的作用,积极回应港澳社会的关切,帮助特区政府和港澳同胞解决实际问题。最近我们刚刚会同公安部等部门出台了爲港澳台居民办理内地居住证及相关的政策举措。要通过办成这一类实事、好事,让港澳同胞産生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和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爲今天的座谈会想了两句主题词:「初心不忘事业重,四十不惑再奋进」。什麽是我们港澳办人的初心呢?我想,港澳办人的初心就是顺利收回港澳,洗刷百年耻辱,并在「一国两制」下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二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这两点正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每一位港澳办人都要不忘这个初心,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在新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当好「一国两制」事业的传承人和奋进者。

我想大家都记得去年「七一」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刚下飞机就对现场记者讲过的一句话:「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这句话饱含深情。著名诗人艾青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道:「爲什麽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爲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港澳办人,无论是离任的还是在职的,无论是对港澳现状和港澳工作「誉之深」的还是「责之切」的,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怀,就是我们都深沉地热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我们都真诚地希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我们都由衷地期盼香港和澳门的发展越来越好。这是我们港澳办人始终不变的情怀!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