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档案】昔日「温黛」手绘气象图花逾一小时 90年代电脑化取代

2018-09-15 08:00

昔日台风象图要由天文台职员人手绘画。
昔日台风象图要由天文台职员人手绘画。

要数战后一个破坏力最严重的台风,你一定听过「温黛」这名字吧。天文台现时要知道打风时实时的天气,只要经过电脑分析,所有气象资料便会显示在电脑上,一目了然。但当年「温黛」来袭的时期,天文台职员需要一笔一划将所收集到的气压、气象数据在天气图上画出来,才能得知实时的天气状况,留意台风的动向。

1962年9月1日下午1时「温黛」天气图。天文台提供
1962年9月1日下午1时「温黛」天气图。天文台提供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1962年9月1日,「温黛」正面吹袭香港,天文台职员要分析实时的台风动向,先要将各地气象站同一时间所量度到之气压值填上天气图上,然后将气压数值相同的地点用线连接起来,成为等压线,再填上在各地点所收集到的温度、风速的资料,完成后才能作出分析。图中显示的正是1962年9月1日下午1时的天气图,可见当时有两个已形成的热带气旋,而左边的正是战后最强台风「温黛」,「温黛」的中心点在下午一时正掠过香港,造成严重破坏。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一张手绘气象图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而气象图需要每三小时更新一次,以便追踪热带气旋的动向及天气变化,可想而之,在那个年代的天文台职员每天都需要马不停蹄地绘画天气图并进行分析。然而,随著科技的进步,在九十年代起天文台可利用电脑将温度、风速等天气元素打印到天气图上,更新时间亦能由三小时一次提升到十分钟一次,进行最及时的分析。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温黛风眼
温黛风眼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资料图片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