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港会:两任台长解构台风命名准则 「葡挞」袭港太搞笑遭否决

2018-08-14 14:29

台长岑智明和前台长林超英解释台风名字由来。短片截图
台长岑智明和前台长林超英解释台风名字由来。短片截图

近日「贝碧嘉」来袭,是澳门一种特色甜品,有多少人清楚了解台风的改名机制呢?天文台近日在Facebook重发《气象冷知识》短片,由台长岑智明和前台长林超英解释台风名字由来。并表示「菠萝包」和「葡挞」曾被提名为台风名字。

林超英表示,1952年起,香港用驻关岛美军制定的热带气旋名单命名,香港人将台风称为「风姐」,因爲名单内全是女生名字。香港第一个有纪录的「风姐」是1952年的「诺娜」。1970年代,美国开始注重男女平等,于是1979年起,男、女性名字各占一半。香港人较有印象的台风包括,以女性命名的「温黛」和男性命名的「约克」。

过去曾要求改用国家地区建议的风名,1997年提出,2000年时改制,由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为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命名,轮流使用。而「珊珊」是向1996年为香港夺得奥运金牌的李丽珊致敬。

天文台亦在2005年举办的全港命名比赛,接获超过2万个提名,包括「菠萝包」、「人力车」和「包山」等,最后「太极」和「木棉」高票当选。但台风委员会并没有接纳,并指「太极」的英文「TAICHI」在日文发音中与日本人名相似,日本怕勾起某些国家对日本侵占的回忆;而「木棉」则因英文「KAPOK」在某国语言中解作性器官。香港只能提交后备的「白海豚」和「狮子山」。

岑智明表示,台风若造成太大伤亡,名字不会被重用,例如「海燕」,「威马逊」和「莫兰蒂」。更笑指澳门曾申请以「葡挞」命名台风,但「葡挞袭港」太搞笑而否决。

前台长林超英。短片截图
前台长林超英。短片截图
台长岑智明。短片截图
台长岑智明。短片截图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