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卖地为灭赤关键 业界献计应先恢复市场信心 撤辣后 应加糖 助专才落地生根

2025-02-24 06:00

激活卖地为灭赤关键 业界献计应先恢复市场信心 撤辣后 应加糖  助专才落地生根
激活卖地为灭赤关键 业界献计应先恢复市场信心 撤辣后 应加糖 助专才落地生根

预算案发表在即,外界焦点落在消灭「千亿财赤」,仔细看政府帐目,地价收入大减是出现财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楼市高峰,年度地价收入屡破千亿,占总收入可达两成以上。惟近年楼市下行、息口高企,地产商投地意欲不足,地价收入远逊政府目标。有地产界人士认为,多管齐下尽快恢复市场信心、提振卖地收入才是灭赤良方。

中原地产创辧人施永青接受《星岛日报》专访时直言:「如果无法在房地产恢复收入,香港财赤是无得医的」,因香港未有新的主要收入来源前,没条件放弃卖地收入。

地价收入过往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年度收入曾经超过1000亿元。
地价收入过往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年度收入曾经超过1000亿元。
施永青认为,楼市目前最大问题是缺乏信心。 何健勇 摄
施永青认为,楼市目前最大问题是缺乏信心。 何健勇 摄
麦萃才指出,卖地底价可加入一定弹性。
麦萃才指出,卖地底价可加入一定弹性。
关焯照建议政府减少私楼供应,以稳定楼价。 何健勇 摄
关焯照建议政府减少私楼供应,以稳定楼价。 何健勇 摄
林一鸣建议加强对专才、优才的配套,协助其事业发展。  苏正谦 摄
林一鸣建议加强对专才、优才的配套,协助其事业发展。 苏正谦 摄

皆因地价收入过往多年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过往楼市好景,土地收入屡逾千亿元,占政府收入最高近27%。惟近年楼市低迷,2023/24年度地价收入仅196亿元,占年度政府收入3.6%。市场推算,今个财政年度地价收入暂约70多亿元,较政府预算的330亿元只达标两成,因近期发展商投地意欲不高,出价亦保守。

施永青:卖地条款允入纸修订

为此政府近期优化了招标条款,例如曾流标的东涌第106B区地,上周新地以6.02亿元投得,每方尺楼面地价约1501元,今次条款没要求兴建政府设施。施永青认同,不应该将兴建公共或社福设施纳入卖地条款,「地价看起来会高一点,起码这一刻被人觉得地卖多了、每尺楼面地价升了,气氛会好一点。」他又提议,若发展商认为有关条款不符合市场需要,也可以让他们申请修改,提升投地意欲。

麦萃才:底价设10%调整空间

浸会大学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副教授麦萃才指出,政府招标卖地底价是参考历史成交价厘定,在市况持续向下时,可能出现滞后情况,符合不了市场需求,建议卖地机制引入一定弹性,如容许在既定底价有5或10%调整空间,以提高卖地成功机会,维持库房有合理收入,并稳定土地供应,不过做法亦需平衡市场观感,避免外界认为政府对后市缺乏信心,加剧楼市跌势。

近日有地产界市场建议政府恢复勾地,相信地皮成功被勾出,成功出售机会也更高。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直言,不宜「走回头路」,因现时招标制度让政府保留土地供应的主动权。事实上,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早前回应有关建议时亦表明无意重推勾地,以免削弱政府的主导权。

要提升发展商投地意欲,有声音建议政府减买楼印花税,刺激市民置业意欲。都会大学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高级讲师林一鸣坦言帮助不大,置业者不会因为减一两个巴仙而买楼,「每个人买楼都当然希望楼价升才买!」

关焯照:减私楼供应稳定楼价

关焯照亦认为减印花税的效用很琐碎,他提议政府从供应着手,将现时公私营房屋供应七三比,暂时调整至八二比、甚至九一比,即压低现已供过于求的私营供应。他解释,私楼供应预期减少,市民预期「未来几年没有这么多私楼」,可提振需求,慢慢稳定楼价。他说曾荫权在任期间,政府停止卖地,亦是以调节供应来稳定楼价,但当时做得太极端,没有持续造地。他又说,当楼价稳定下来,政府便可将公私营房屋供应回复七三比。

施永青则认为,香港楼市并非没有购买力,问题是缺乏信心,他说政府是时候给市场更清晰的讯号,鼓励投资者重投市场,因为既有用家,又有投资者,楼市才可重新活跃起来。另外他再「解画」为何主张看住宅落成量,而非潜在供应量。「这一刻想稳住房地产市场,就应该告诉市民现在是落成的高峰期,但这个高峰期接下来两三年就会过去,过去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供应短缺。」他说,从现时卖地、住宅楼宇开工情况看,未来出现住宅供应短缺并非危言耸听。据中原地产统计,2024年私人住宅落成量达24,261伙,是20年新高,而今明两年则预计回落至2万伙以下。房屋局则在去年12月底指,未来3至4年私楼潜在供应量约10.7万伙,数字连续三季下跌。

施永青建议政府「加糖」,可推行印花税假期。
施永青建议政府「加糖」,可推行印花税假期。

施永青建议政府除了撤辣,还可以「加糖」,除了业界建议的下调印花税,也可仿效英国曾推行的印花税假期,在指定时间内免收印花税,鼓励置业者尽快买楼。另外,去年放宽俗称「投资移民」的「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买楼限制,购买楼价5000万元以上的物业,当中1000万元计入投资总额,施永青质疑:「为甚么不计到十足?这似乎对买楼投资者歧视!」

相关文章:地建会吁降投资移民买楼门槛 倡徵百元印花税扩展至400万楼 不少内地老板级人士带资金来港

林一鸣:支援人才助落地生根

去年撤辣后,内地客渐渐撑起本港楼市,有统计指去年共录得逾1.1万宗「普通话拼音买家」入市个案,购买一手楼的金额占比更高达四成。就进一步激活专才、优才客的购买力,林一鸣建议完善人才政策配套,他指现行政策存在重审批、轻支援的问题,建议参考内地做法,协助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实质支援如创业资助等,让他们能在香港落地生根。

记者:叶卓伟

相关文章

业界倡MPF作置业首期 助年轻人上车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