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印度裔商人植入新型起搏器手术间心脏穿孔终死亡 儿子质疑医生未详解手术风险
2024-11-13 14:22
88岁印度裔商人2022年基于医生建议在养和医院接受手术,植入新式微型心脏起搏器时出现心脏穿孔,引致心包积血,最终死亡。死因庭今召开死因研讯,死者儿子质疑负责医生事前没有详细解释手术风险、说明手术有可能造成心脏穿孔等,或交代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曾指涉事新型起搏器风险更高。另外死者儿子手术当日获告知死者曾脑缺氧数分钟,9日后才得悉原来时间长达30分钟。
死者Poomangalathu Peter Edward,1933年生于印度,1962年来港,经营出入口生意,2022年1月22日接受无电极的心脏起搏器(leadless pacemaker)植入手术,翌月8日死亡,终年88岁。养和医院及多名涉事医生被列为利害关系方,由讼辩律师简锦辉代表。
死者儿子称医生介绍其父植入新型心脏起搏器
死者儿子Edward Peter Junior供称,死者不烟不酒不吸毒,生前患有糖尿病,在药物控制下病情稳定,亦有定期检查身体。Edward Peter Junior忆述死者2021年2月出现心跳慢问题,谘询养和医院心脏科陈良贵医生时,对方建议植入起搏器稳定心跳,并介绍新型无电极的心脏起搏器。同年12月再度谘询陈良贵医生时,对方指出植入无电极的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非常低,惟没有详细解释,而检查后显示死者身体大致健康,适合接受手术。
指医生未详解风险
Edward Peter Junior续指2022年1月15日死者签署手术同意书,当时获陈良贵医生告知,植入新型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与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无异,不会危及性命等,惟同样未获详细解释,没有说明手术有可能造成心脏穿孔及其延伸影响,质疑陈良贵医生没有充分交代说明安全问题。
手术期间突发心脏穿孔
Edward Peter Junior指死者同月22日接受手术,1小时后获知会出现紧急情况,手术过程发现死者心脏穿孔,关乎手术导管,致其一度失去意识,要接受开心手术修补穿孔,Edward Peter Junior遂口头同意手术,为求尽快治疗死者,没有细阅相关文件便即签署。
心脏穿孔后脑部受损无法自主呼吸
Edward Peter Junior续指死者手术后转送深切治疗部,当时获交代手术情况,指手术期间发现死者心脏穿孔,孔洞直径8毫米,需即时中止植入起搏器程序,先缝合孔洞。手术中协助救治的心胸肺外科孙汉治医生亦无法解释何以出现心脏穿孔,陈良贵医生检视录影手术过程后亦如是。手术后陈良贵医生多次向死者家属致歉,同一时间死者每日接受脑部扫描,惟得悉死者脑部已造成严重且不可逆转的损伤,无法自主呼吸,未来亦不大可能改善,测试后认为可以放弃维生仪器,最终在2月8日宣告死亡。
早知新型起搏器具高风险便不接受手术
Edward Peter Junior指手术当日获告知,死者在手术途中曾有数分钟脑缺氧,9日后才得悉原来脑缺氧时间长达30分钟,质疑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时没有一直留意脑氧量,陈良贵医生也没有为死者提供合理照料,其后也未获满意解释。Edward Peter Junior又指事后得悉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曾就涉事新型起搏器发出公告,指其带来更高风险,若早知如此便不会选择接受涉案手术,陈良贵医生并没有充份知会死者。
医生称曾三度向死者解释手术风险
陈良贵医生作供交代自己2002年毕业于港大,自2018年起任职养和医院,案发前一年半间已经进行过新型无电极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约50次。陈良贵说明传统及新型起搏器各自优劣:植入传统起搏器形状犹如一个盒子,需在肩下血管位置透过开放性伤口植入,电池寿命大约15年,电量耗尽后需更换电池,另外病人需避免在起搏器位置使用电话造成干扰或碰撞引致移位;新型起搏器则细如药丸,毋需割开开放性伤口,可透过微创手术经血管完全植入心脏,电池寿命大约10年,电量耗尽后需植入新一个起搏器。
事前不知FDA发公告指新起搏器有高风险致心脏穿孔
陈良贵忆述2021年起三度会见死者,每次都解释过手术各种风险,辅以文件说明,最终死者决定植入新型心脏起搏器。然而陈良贵坦言案发时并不知悉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曾在3个月前发出公告,指植入涉事新型起搏器有较高风险引致心脏穿孔,事发后已阅览公告,现时会向每名相关病人解释公告内容。陈良贵事后又追问起搏器生产商何不向其告知相关公告,对方回应指公告毋关机件故障,故不必告知医生。
承认告知家属死者心脏停顿近15分钟属犯错
陈良贵至今无法确定心脏穿孔成因,惟相信与手术导管有关。陈日新医生专家报告指成因或为心包膜积液,陈良贵不认同,指手术期间没有相关迹象。陈良贵指手术期间感觉死者心脏停顿了约10至15分钟,即时抢救,手术后便如此告知死者家属,及后比对仪器纪录才发现停顿了30分钟,今坦承犯错。
导管尺寸、操控过程或固定鈎或致心脏穿孔
Edward Peter Junior引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告指,新型起搏器或引致较严重后果,陈良贵解释指说法缺乏实际数据支持故无法断言。Edward Peter Junior引述有报道指2017年至2022年间,300宗同类型手术中有70名病人最终死亡,死亡率达三成,陈良贵反驳指一般观点需要大量数据支持才能成立,上述说法只属怀疑。陈良贵推断导管尺寸较大、操控导管过程或导管上用以固定起搏器的鈎均有可能造成心脏穿孔。
案件编号:CCDI-112/2022(MC)
法庭记者:陈子豪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