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医生(香港)举办《救援在前.30 年》展览 展示模拟前线救援四驱车 分享30年全球救援足迹

2024-11-13 12:30

1994年,无国界医生将工作延伸至香港,在区内实践和倡导人道救援至今已30年。为回顾过去工作,并向大众展现组织跨越国界、走到危机前线提供医疗人道援助的承诺,无国界医生(香港)于上周五(11月8日)开始,一连8日在中环街市举办大型公众展览《救援在前.30年》。是次展览以无国界医生前线救援项目常用的四驱车为主题,并设有三大展区,目的是透过不同活动和展品,与公众分享无国界医生(香港)过往30年的救援足迹。

无国界医生(香港)董事会成员(左起)朱景熙、赵卓邦、李君婷、李威仪、无国界医生(香港)总干事霍彦祺(Olivier Franchi)(右二)、副总干事关敏怡(右一)。
无国界医生(香港)董事会成员(左起)朱景熙、赵卓邦、李君婷、李威仪、无国界医生(香港)总干事霍彦祺(Olivier Franchi)(右二)、副总干事关敏怡(右一)。

 

这辆模拟在前线作救援用途的越野四驱车成为展览焦点之一。
这辆模拟在前线作救援用途的越野四驱车成为展览焦点之一。


展出救援四驱车 设遥控四驱车体验区

展览现场所见,有一辆模拟在前线项目中作救援用途的越野四驱车停泊在会场中央,让公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车厢内部设计,了解它如何克服崎岖地势,带领救援人员深入危困和偏远地区提供援助。另外,在配搭帆布帐篷后,四驱车亦可摇身一变成为流动诊所,为地理位置难以触及的社群提供基本门诊护理。

此外,展览会场特设遥控四驱车体验区,让参观市民可「驾驶」遥控四驱车,在赛道上驰骋,感受救援人员在前线工作时面对的挑战。

《救援在前.30年》展览亦设「救援集气区」,收集大众对无国界医生的支持手印。
《救援在前.30年》展览亦设「救援集气区」,收集大众对无国界医生的支持手印。

 

遥控四驱车体验区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在崎岖山路上工作的感受。
遥控四驱车体验区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在崎岖山路上工作的感受。


救援物资展区

此展区主要介绍无国界医生在香港30年以来的历史与里程碑、救援团队使用的部分工具与装备等,并展出医护人员应对2014年西非大规模伊波拉疫情时所穿的个人防护装备。 

展览首日,已有不少支持者和公众特意前来参观,由于救援四驱车在香港乃属罕见,部分参观市民对四驱车的结构、部件相当感兴趣,纷纷驻足研究;场内的遥控四驱车体验区,则吸引不少小朋友的注意,玩得乐而忘返。

有参观者表示,展览令他了解更多关于无国界医生的工作和救援挑战,并会支持组织继续「救援在前」,不偏不倚地为最有需要的人提供紧急医疗人道护理。

无国界医生(香港)董事会成员在「救援集气区」打上彩色手印,呼吁大众继续支持无国界医生。
无国界医生(香港)董事会成员在「救援集气区」打上彩色手印,呼吁大众继续支持无国界医生。

 

展览成为了公众的户外课室,让他们了解无国界医生在世界各地的救援工作。
展览成为了公众的户外课室,让他们了解无国界医生在世界各地的救援工作。


救援决心坚定不移

无国界医生(香港)董事会成员亦有席展览,其中董事会主席赵卓邦过往十年曾参与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利比里亚、也门、孟加拉和加沙等地的救援工作,他表示在前线工作中明白到组织坚定不移地在危机中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援的决心,并期待为组织的策略管治作贡献,与董事会其他成员一起克服挑战。

无国界医生(香港)副总干事关敏怡亦称,希望透过这次展览向大众展示组织过往30年一直「救援在前」,而这亦有赖香港各界和大众的捐助和支持。「很感激香港人的支持,让无国界医生能持续支援世界各地的医疗人道救援项目,令最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

赵卓邦曾在2014年前往西非利比里亚,协助应对当地的伊波拉病毒疫症。他当年曾穿起展览展示的黄色防疫衣。
赵卓邦曾在2014年前往西非利比里亚,协助应对当地的伊波拉病毒疫症。他当年曾穿起展览展示的黄色防疫衣。

 

无国界医生(香港) 30年里程碑

30年前,无国界医生的香港办事处初成立时,仅聘有3名员工,捐款人亦少于100人。由于资金有限,组织当年仅可租用幼儿园旧址作办公室。组织规模虽小,但团队干劲十足,并看准了香港市民对国际人道救援的热诚,成立仅3个月便展开了首个前线支援行动,在港募集的捐款及物资,足以安排一辆满载的货运机开往非洲扎伊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援助逃避卢旺达大屠杀的难民。

经过30年的发展,全赖大众支持和认可,无国界医生(香港)如今已是数十人的团队,并在2023年度中,直接拨款支援约40个国家或地区的救援项目。就让我们一同回顾无国界医生(香港)的发展史,一睹组织在过去30年如何落力争取每一个发展机会。

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在刚成立时,资金仅够租用幼儿园旧址作办公室,组织曾在美孚荔湾花园渡过一段不短的岁月。
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在刚成立时,资金仅够租用幼儿园旧址作办公室,组织曾在美孚荔湾花园渡过一段不短的岁月。

 

1994年,无国界医生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和协会,招募香港以及多个亚洲地区的医疗和非医疗人员参与前线行动,并举办活动提高公众对人道危机的关注。 
1994年,无国界医生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和协会,招募香港以及多个亚洲地区的医疗和非医疗人员参与前线行动,并举办活动提高公众对人道危机的关注。 

 

无国界医生(香港)发展时间线

1994年
无国界医生(香港)正式成立,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当时香港正值越南船民潮,无国界医生在难民营提供医疗服务。同年,组织便派出首批由香港办事处招募的医护人员到肯尼亚和苏丹南部(现为南苏丹)进行救援。

1996年
无国界医生与香港医管局商讨,容许雇员更有弹性地参与人道救援工作。最终医管局顺应组织建议,在2000年订立政策,准许雇员申请一年无薪假期,到外地参与救援。

1998年
无国界医生开始在中国内地工作,来自香港办事处的救援人员在10年间,先后前往内地协助组织的紧急应变团队,在安徽、广西、贵州、河北、湖南、浙江等省分应对水灾。

1999年
无国界医生获颁诺贝尔和平奖,组织的全球医疗人道工作获进一步肯定,并提升香港市民对无国界医生的认同。

2001年
无国界医生(香港)首次声援全球联署行动,要求39间药厂撤回对南非政府有关批准以公众健康为由使用仿制药的控诉。在行动中,无国界医生共收集到近30万个签名,当中有逾5300个签名来自香港。

2002年
组织首次举办「无国界医生野外定向比赛」,让支持者透过野外定向体验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攀山越岭到前线,为最有需要的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挑战。

2003年
全球多处爆发SARS疫情,无国界医生先后在香港、中国内地、越南参与应对。在香港,组织捐赠医疗防护装备、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在个别公立医院为医护人员提供感染防控的培训。

2004年
组织首次举办「无国界医生日」,呼吁各界人士捐出一日人工,象徵为无国界医生做一日义工;活动每年持续举行,至今已成为香港办事处的重点等募活动之一。

2008年
无国界医生(香港)派出救援人员18人次参与四川地震赈灾,并捐赠医疗物资及数千个帐篷、支援医院内的「挤压综合症」病人、协助设立分流中心和提供心理支援。

2013年
无国界医生(香港)直接参与菲律宾超强台风「海燕」的救援行动,动员香港办事处的力量,除了人力资源,也有参与财政、行政、物流及传讯等工作。

2014 - 2016年
西非爆发伊波拉疫症,无国界医生派出数千人次进行救援,当中23人由香港办事处派出。 2016年 组织开始在多个城市举办「无国界医生电影节」包括香港、澳门、台北、新加坡,以加强公众的参与和对人道救援的认识。

2016年
组织开始在多个城市举办「无国界医生电影节」包括香港、澳门、台北、新加坡,以加强公众的参与和对人道救援的
认识。

2020年
组织设立紧急应变团队应对本港数波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大流行,主要为难以获得重要医疗咨询的人群提供准确医疗资讯,于疫情后期更与本地非政府组织合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咨询和疫苗接种。组织亦设立了一个心理健康网站,为大众提供小锦囊和相关资讯,以应对因长期处于不确定情况而产生的压力和忧虑。

2023年
组织于疫情大流行后举办首个大型公众活动「CAN YOU HEAR」静音音乐会,观众戴上无线耳机,在隔绝外界杂音下,用心耹听模拟冲突环境声效和现场表演的乐章,沉浸式感受流离失所者踏上流徒之路的处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