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若跟美按息升「供平过租」恐又将消失 后市还看租金走势及人口流动|李声扬
2024-10-26 06:00
本栏之前曾经谈及楼市,提到银行重推按揭回赠。有部份「楼市大好友」转载笔者专栏,十分荣幸。但同时有些看淡的人,认为笔者是盲目唱好楼市。实情懂看看原文,两堆人都有断章取义的问题,笔者文章并非特别唱好楼市,但也不是特别看得淡。
此言一出,又会被人认为是骑墙、没主见。网上生态,总爱听斩钉截铁式的评论,一是唱好恒指10万点,一是唱淡跌到1,000点。但抚心自问,大家本身预测资产价走势的往绩,又有多可靠?亚洲金融风暴至2003「沙士」那几年,全世界都觉得买楼是傻仔,楼价有排跌;社运和疫情前,主流看法九成都认为楼价只升不跌,新一代置业无望。
现在,当然又轮到「买楼是傻仔」论占了主流。现实是笔者的确相信资产价格相当难预测,而买楼是很大的决定,供楼一供就二三十年,值得细心思考。笔者只有平价大西北自住楼一层,没有其他物业(海外也没有),也不打算换楼。是否有偏见,读者自行判断。
上文提到,现在当然「买楼正傻仔」论风行,楼价彷似只会跌不会升。但物极必反,楼价跌多久,跌到甚么水平才会反弹,大家都说不准。关于楼市的负面因素,大家已听了很多,但同一时间,有些正面因素,却较少人讨论。
首先固然是租金,笔者在早前文章已经提过,租金一直在升,难以想像楼价会一直跌。当然若租金之后转跌,又另作别论,所以大家定必要留意租金走势。
然后就引伸到另一个问题:供楼和租楼的取舍。除非寄居在父母家中(也是个可行选择),否则一是租楼,一是供楼。坊间常提到「供平过租」,当然有一定误导成份,也过度简化了现实(事实上只要首期够大,年期够长,供就可以平过租)。但桥不怕旧,最紧要受,还是有不少人,觉得租楼是帮业主供楼。所以这个「供平过租」的指标,一直吸引不少人注意。而根据传媒报道,现在已有不少二手成交,出现「供平过租」的情况。若情况持续,似乎会加大潜在买家的入市意欲—当然,这还要看之后楼价、租金,和按揭息口的走势。
更有趣的是,早前瑞银做了个内地人来港置业的报告。银行不是做善堂,做这些报告,当然有一定推销成份,但也值得参考。报告提到接近三成内地人,有兴趣在香港买楼,百份比也在上升。当然了,有兴趣不代表有能力。内地的经济在放慢,但考虑到香港只是弹丸之地,只要有少量内地人来港买楼,很可能也足以支持楼市。正如旧文章所言,笔者倾向相信,利息甚至经济都不是主宰楼市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人口流动,而只要香港仍然有人口流入(很可能是内地人),楼价应会得到支持。
最后,当然还要看政策层面。首先,继续有中小型银行调高按揭回赠。背后不一定是「银行看好楼市」这样简单,但至少代表银行并非不想做生意。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政策。
由政府开始逐步撤辣开始,大家已看到政府想稳住楼市。背后原因也很简单:楼价反弹,或者至少止跌,有助政府解决财赤问题。近期特首李家超表示,对「强积金买楼」持开放态度,和前任政府的取态似乎不同。同样地,前特首梁振英早前也提到,要提防房屋供过于求。
政府的取态是明显的,而由于政府垄断了土地供应,也能制定不同的房屋政策,政府要稳住楼市,比起要稳住股市,相对较容易。当然,政府并非万能,后市去向,大家就应该留意两项指标:首先是租金走势,另外是香港的人口流动。
不过最后要提防一点:9月时美国减息0.5厘,但近期市场已开始预期美国的减息步伐或会缓慢,甚至短期不会再减息。美国当地的按揭息率,在9月美国减息后,居然是不跌反升。笔者不认为息口是最关键的因素,但若香港的按揭息率上升,则那些「供平过租」的个案,又会消失,这会打击短期情绪。
还是那句:若是自住又有能力,买楼是可以的,毕竟租金也贵。但买楼投资,则笔者还是觉得不是好主意。
Patreon作者 李声扬
相关文章:
最新回应